1、能屈能伸 [ néng qū néng shēn ]
释义: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
出处:《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2、能伸能屈 [ néng shēn néng qū ]
释义: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大干一番。比喻好坏环境都能适应。
出处:《荀子·不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
3、气忍声吞 [ qì rěn shēng tūn ]
释义: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出处: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他一世儿为人,半世儿孤贫,气忍声吞,何日酬恩。”
4、忍气吞声 [ rěn qì tūn shēng ]
释义:忍气:受了气不发作;吞声:不敢出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从今后忍气吞声,再不敢嚎咷痛哭。”
5、忍尤含垢 [ rěn yóu hán gòu ]
释义:遭受怨谤耻辱而忍耐着。
出处:《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7、吞声忍气 [ tūn shēng rěn qì ]
释义: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出处: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8、破釜沉舟 [ pò fǔ chén zhōu ]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9、屏气吞声 [ píng qì tūn shēng ]
释义:犹言忍气吞声。指受了气勉强忍耐,有话不敢说出来。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10、卧薪尝胆 [ wò xīn cháng dǎn ]
释义: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12、声吞气忍 [ shēng tūn qì rěn ]
释义:吞:咽下。形容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出声抗争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
13、捻着鼻子 [ niǎn zhe bí zǐ ]
释义:形容克制忍耐,受了气也不敢发作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朝奉带了舵公到汤少爷船上磕头,谢了说情的恩,捻着鼻子回船去了。”
形容人比较隐忍的词语(1个)
- 能忍自安能够忍耐,心情自然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