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天末见归鸿

诗句
天末见归鸿
拼音
 tiān mò jiàn guī hóng
平仄
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一东
上一句
斜阳越乡思

「天末见归鸿」出自:《登慈恩寺塔》

窗户几层风,清凉碧落中。世人来往别,烟景古今同。
列岫横秦断,长河极塞空。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

「天末见归鸿」作者:

张乔,池州人,咸通进士。后隐居九华山,存诗二卷。

「天末见归鸿」辞典释义

◎ 天末的意思

⒈  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

汉 张衡 《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
唐 杜甫 《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词:“故人天末不见,使我思华年。”
叶圣陶 《夜》:“狗吠声同汽车的呜呜声远得几乎渺茫,好象在天末的那边。”

◎ 见的意思

【酉集上 • 見】见·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0

【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
【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姓。出【姓苑】。
【唐韻】胡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形甸切,賢去聲。【廣韻】露也。【易·乾卦】見龍在田。【疏】陽氣發見,故曰見龍。【儀禮·士相見禮】某也,願見無由達。【註】凡于尊曰見,敵而曰見,謙敬之辭也。【史記·淮隂侯傳】情見勢屈。【師古曰】見,顯露也。
薦達也。【左傳·昭二十年】齊豹見宗魯於公孟。【註】見,薦達也。謂爲之紹介,猶論語云:從者見之也。
見在也。【史記·項羽紀】軍無見糧。【註】無見在之糧。【前漢·高五王傳】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爲王。【集韻】俗作現。
【集韻】日朝也。【詩·小雅】見睍曰消。【箋】韓詩作曣,云:見,日出也。
【集韻】居莧切,音襇。棺衣也。【禮·雜記】實見閒,而後折入。【疏】一解云:鄭合見閒二字共爲覸,苦辯反。【集韻】或作梘。
雜也。【禮·祭義】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見以蕭光。【註】見當爲覸,音閒厠之閒。孔穎達云:覵,謂雜也。

◎ 归的意思

【辰集下 • 止】归·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4

〔古文〕【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歸妹,卦名。
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姓。
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籀省作㱕。漢作歸。

◎ 鸿的意思

【亥集中 • 鳥】鸿·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6

〔古文〕䲨【唐韻】戸工切【集韻】【韻會】【正韻】胡公切,音洪。【說文】鴻,鵠也。【玉篇】鴻,鴈也。詩傳云:大曰鴻,小曰鴈。【陸璣疏】鴻羽毛光澤純白,似鶴而大,長頸,肉美如鷹。
有小鴻如鳧,色白,今人直謂之鴻。【易·漸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爲儀。
旗名。【禮·曲禮】前有車騎,則載飛鴻。【鄭註】鴻取飛有行列也。
通作洪,大也。【史記·河渠書】禹抑鴻水。【楚辭·天問】不任汨鴻,何以尙之。【註】鴻,大水也。
傭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爲筍簴,小首而長,摶身而鴻,若是者謂之鱗屬,以爲筍。【註】鴻,傭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矢人橈之,以眡其鴻殺之稱也。【疏】釋云:鴻卽上文强是也。殺,卽上文弱是也。
地名。【左傳·昭二十一年】齊師宋師敗吳師于鴻口。【註】梁國睢陽縣東有鴻口亭。
鴻溝。【史記·蘇秦傳】大王之地,南有鴻溝。【註】在滎陽。
蟲名。蜚鴻。【史記·周本紀】蜚鴻滿野。【註】蠛蠓也。
姓。衞大夫鴻騮魋,見【左傳】。鴻安丘,見【後漢書】。
人名。大鴻,堯臣名。梁鴻,漢人。
【廣韻】【韻會】胡孔切【集韻】戸孔切,音汞。與澒同。【揚雄·羽獵賦】鴻絧緁獵。【師古註】鴻絧,直馳貌。
鴻濛,元氣也。【淮南子·俶眞訓】以鴻濛爲景柱。【註】東方之野日所出。
【集韻】【類篇】虎孔切,音嗊。義同。
【集韻】胡貢切,音。鴻洞,深遠。一曰相連次貌。
【字彙】古送切,音貢。【淮南子·精神訓】澒濛鴻洞。【註】鴻,讀如子贛之贛。
叶胡光切,音黃。【呂氏春秋】彭祖以壽,三代以昌。五帝以昭,神農以鴻。

总述:诗句天末见归鸿出自《登慈恩寺塔》。作者是唐朝诗人张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