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青草萋萋尽枯死
- 拼音
- qīng cǎo qī qī jǐn kū sǐ
- 平仄
- 平仄平平仄平仄
- 韵脚
- 上声四纸
- 上一句
- 琴瑟几杖柴门幽
- 下一句
- 天马跂足随牦牛
「青草萋萋尽枯死」出自:《锦树行(因篇内有锦树二字摘以为题非正赋锦树也)》
今日苦短昨日休,岁云暮矣增离忧。霜凋碧树待锦树。
万壑东逝无停留。荒戍之城石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
飞书白帝营斗粟,琴瑟几杖柴门幽。青草萋萋尽枯死,
天马跂足随牦牛。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故国三年一消息。终南渭水寒悠悠。五陵豪贵反颠倒,
乡里小儿狐白裘。生男堕地要膂力,一生富贵倾邦国。
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
万壑东逝无停留。荒戍之城石色古,东郭老人住青丘。
飞书白帝营斗粟,琴瑟几杖柴门幽。青草萋萋尽枯死,
天马跂足随牦牛。自古圣贤多薄命,奸雄恶少皆封侯。
故国三年一消息。终南渭水寒悠悠。五陵豪贵反颠倒,
乡里小儿狐白裘。生男堕地要膂力,一生富贵倾邦国。
莫愁父母少黄金,天下风尘儿亦得。
「青草萋萋尽枯死」作者: 杜甫
「青草萋萋尽枯死」辞典释义
◎ 青草的意思
⒈ 青色的草。区别于“枯草”、“乾草”。
引《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县罄,野无青草。”
杜预 注:“在野则无蔬食之物。”
孔颖达 疏:“言在野无青草可食。”
闽 徐夤 《经故翰林杨左丞池亭》诗:“八角红亭荫緑池,一朝青草盖遗基。”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五月·时品》:“小麦登场,玉米入市。蒜苗为菜,青草肥羊。”
老舍 《四世同堂》七杂税名五:“砖瓦的缝隙中长出细长的几根青草。”⒉ 南宋 目。
引宋 叶适 《终论二》:“今既减经总制,罢和买、折帛、 蜀 之折估、青草,而内出二年之费以供餽四总领矣。”
⒊ 见“青草湖”。
⒋ 见“青草峒”。
⒌ 瘴气名。参见“青草瘴”。
引清 钱谦益 《陆宣公墓道行》:“青草黄茅万死乡,蝇头细字写巾箱。”
◎ 萋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萋·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8
【唐韻】七稽切【韻會】千西切,音妻。【玉篇】草盛貌。【詩·周南】維葉萋萋。
又雲行貌。【詩·小雅】有渰萋萋。又【爾雅·釋訓】萋萋,臣盡力也。又萋斐,文章相錯也。【詩·小雅】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又萋且,敬愼貌。【詩·周頌】有萋有且。又【韻會】此禮切,音泚。【左思·魏都賦】珍樹猗猗,奇卉萋萋。蕙風如薰,甘露如醴。又【集韻】千咨切,音郪。義同。◎ 萋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萋·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8
【唐韻】七稽切【韻會】千西切,音妻。【玉篇】草盛貌。【詩·周南】維葉萋萋。
又雲行貌。【詩·小雅】有渰萋萋。又【爾雅·釋訓】萋萋,臣盡力也。又萋斐,文章相錯也。【詩·小雅】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又萋且,敬愼貌。【詩·周頌】有萋有且。又【韻會】此禮切,音泚。【左思·魏都賦】珍樹猗猗,奇卉萋萋。蕙風如薰,甘露如醴。又【集韻】千咨切,音郪。義同。◎ 尽的意思
【寅集上 • 尸】尽·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正字通】俗盡字,詳皿部盡字註。
(盡)【唐韻】【正韻】慈忍切【集韻】【韻會】在忍切,秦上聲。【說文】器中空也。【小爾雅】止也。【玉篇】終也。【廣韻】竭也。【集韻】悉也。【易·繫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左傳·哀元年】去惡莫如盡。【穀梁傳·定十年】孔子歷階而上,不盡一等。【禮·曲禮】君子不盡人之歡。【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史記·禮書】明者,禮之盡也。【荀子·正名篇】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註】適可而止也。又【韓鄂歲華紀麗】大酺小盡。【註】月三十日爲大盡,二十九日爲小盡。又姓。見【萬姓統譜】。又【唐韻】【正韻】卽忍切【集韻】【韻會】子忍切,津上聲。【類篇】極也。【正韻】盡之也。【書·康誥】往盡乃心。【詩·小雅】孔惠孔時,維其盡之。【左傳·閔二年】晉侯使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曰:盡敵而反。【禮·樂記】殷周之盡矣。又【韻會】皆也。【左傳·昭二年】韓宣子曰:周禮盡在魯矣。又【類篇】任也。【增韻】縱令也。【左傳·文十四年】公子商人,盡其家貸於公。【禮·曲禮】虛坐盡後,食坐盡前。俗作儘。又盡盡,極視盡物之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盡盡然,盱盱然。又【韻會】徐刃切【正韻】齊進切,秦去聲。亦竭也。【周語】齊國佐其語盡。【註】盡其心意,善惡褒貶,無所諱也。【世說新語】可以累心處都盡。【註】盡,猶空也。◎ 枯死的意思
⒈ 枯萎而死。
引《史记·殷本纪》:“太戊 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
汉 王充 《论衡·气寿》:“物有为实,枯死而堕;人有为儿,夭命而伤。”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终南山 竹开花结子,绵亘山谷,大小如麦。其岁大饥,其竹并枯死。”
明 刘基 《大墙上蒿行》:“炎天六月旱无雨,枝叶枯死随飘风。”⒉ 指死亡。
引刘白羽 《血与水》:“但人绝不能在肉体还活着时而灵魂却已经枯死。”
总述:诗句青草萋萋尽枯死出自《锦树行(因篇内有锦树二字摘以为题非正赋锦树也)》。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