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树悉江中见

诗句
树悉江中见
拼音
 shù xī jiāng zhōng jiàn
平仄
仄仄平平仄
韵脚
去声十七霰
上一句
神女馆前云
下一句
猿多天外闻

「树悉江中见」出自:《十三四时尝从巫峡过他日偶然有思》

小度巫山峡,荆南春欲分。使君滩上草,神女馆前云。
树悉江中见,猿多天外闻。别来如梦里,一想一氛氲。

「树悉江中见」作者:

沈佺期,生卒年不详,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上元二年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曾因贪污及谄附张易之,被流放欢州。他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他们的诗作大都是歌舞升平的应制诗。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完善了律诗形式…

「树悉江中见」辞典释义

◎ 树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树·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12

〔古文〕【唐韻】常句切【集韻】【韻會】【正韻】殊遇切,殊去聲。【說文】生植之總名。【左傳·昭二年】季氏有嘉樹,宣子譽之。【禮·祭義】樹木以時伐焉。【淮南子·原道訓】萍樹根于水,木樹根于土。
【爾雅·釋宮】屛謂之樹。【論語】邦君樹塞門。
【揚子·方言】牀謂之杠。北燕、朝鮮閒謂之樹。
獸名。【儀禮·鄉射禮】君國中射則皮樹中。【註】皮樹,獸名。謂皮作樹形以射之。
姓也。【後魏·官氏志】樹洛于氏。後改爲樹氏。
【唐韻】【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臣庾切,音豎。扶樹也。【徐鍇曰】樹之言豎也。種樹曰樹。【易·繫辭】古之葬者,不封不樹。【詩·小雅】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人,心焉數之。
立也。【書·說命】樹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師長。【泰誓】樹德務滋,除惡務本。【畢命】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諸侯之適子,天子命爲之嗣者,曰樹子。【穀梁傳·僖九年】無易樹子。俗作,非。

◎ 悉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悉·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7

〔古文〕怸【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息七切,音膝。詳盡也,諳究也。知也。
姓。【六書總要】从心釆,會意。釆,古辨字。取明析之義。與采字不同。

◎ 江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江·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3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
【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松江爲三。【前漢·地理志註】三江,謂北江、中江、南江。
九江,在荆州。【書·禹貢】九江孔殷。【正義】江以南,水無大小,俗人皆呼爲江。
州名。春秋時爲吳楚地,秦爲九江郡,晉爲潯陽郡,卽古江州。【地理通釋】漢九江郡,本在江北,而今所謂江州者,實武昌郡之柴桑縣。後以江北之潯陽幷柴桑而立郡,又自江北徙治江南,以故江南得有潯陽之名。後又因潯陽而攺爲江州,實非古江州地也。
姓。本伯益之後,爵封于江,後以國爲氏。
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潢旁江星。江星動,人涉水。
帝江,神鳥。出天山,識歌舞。見【山海經】。
【韻補】叶古紅切,音公。【楚辭·九章】將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終古之所居兮,今逍遙而來東。今滇語呼江爲公。
名江魚爲公魚。

◎ 中的意思

【子集上 • 丨】中·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姓。漢少府卿中京。
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詩·大雅】泉之竭兮,不云自中。叶上頻。【班固·高祖泗水亭】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 见的意思

【酉集上 • 見】见·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0

【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
【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姓。出【姓苑】。
【唐韻】胡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形甸切,賢去聲。【廣韻】露也。【易·乾卦】見龍在田。【疏】陽氣發見,故曰見龍。【儀禮·士相見禮】某也,願見無由達。【註】凡于尊曰見,敵而曰見,謙敬之辭也。【史記·淮隂侯傳】情見勢屈。【師古曰】見,顯露也。
薦達也。【左傳·昭二十年】齊豹見宗魯於公孟。【註】見,薦達也。謂爲之紹介,猶論語云:從者見之也。
見在也。【史記·項羽紀】軍無見糧。【註】無見在之糧。【前漢·高五王傳】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爲王。【集韻】俗作現。
【集韻】日朝也。【詩·小雅】見睍曰消。【箋】韓詩作曣,云:見,日出也。
【集韻】居莧切,音襇。棺衣也。【禮·雜記】實見閒,而後折入。【疏】一解云:鄭合見閒二字共爲覸,苦辯反。【集韻】或作梘。
雜也。【禮·祭義】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見以蕭光。【註】見當爲覸,音閒厠之閒。孔穎達云:覵,謂雜也。

总述:诗句树悉江中见出自《十三四时尝从巫峡过他日偶然有思》。作者是唐朝诗人沈佺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