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承欢六义通
- 拼音
- chéng huān liù yì tōng
- 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韵脚
- 上平一东
- 上一句
- 缔赏三清满
- 下一句
- 野晦寒阴积
「承欢六义通」出自:《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
展骥端居暇,登龙喜宴同。缔赏三清满,承欢六义通。
野晦寒阴积,潭虚夕照空。顾惭非梦鸟,滥此厕雕虫。
野晦寒阴积,潭虚夕照空。顾惭非梦鸟,滥此厕雕虫。
「承欢六义通」作者: 骆宾王
「承欢六义通」辞典释义
◎ 承欢的意思
⒈ 迎合人意,求取欢心。
引《楚辞·九章·哀郢》:“外承欢之汋约兮,諶荏弱而难持。”
王逸 注:“言佞人承君欢颜,好其諂言,令之汋汋然。”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⒉ 指侍奉父母。
引唐 骆宾王 《上廉使启》:“冀鹿跡丘中,絶汉机於俗网;承欢膝下,驭 潘 舆於家园。”
唐 孟浩然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诗:“十五綵衣年,承欢慈母前。”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高堂双白髮,所急在糗粮。四壁如 长卿,承欢乏水浆。”◎ 六的意思
【子集下 • 八】六·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2
【唐韻】【集韻】【韻會】力竹切【正韻】盧谷切,音陸。【說文】易之數,隂變于六,正于八。【玉篇】數也。【增韻】三兩爲六,老隂數也。
又國名。【左傳·文五年】楚人滅六。【史記·黥布傳】布者,六人也。【註】索隱曰:地理志,廬江有六縣。蘇林曰:今爲六安也。又叶錄直切,音近力。【前漢·西域敘傳】總統城郭,三十有六。修奉朝貢,各以其職。◎ 义的意思
【未集中 • 羊】义·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7
【廣韻】【集韻】【韻會】宜寄切,音議。【說文】己之威儀也。从我羊。【註】臣鉉等曰:與善同意,故从羊。【釋名】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義。
又【說卦傳】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爲名,其別最多。仗正道曰義,義師,義戰是也。眾所尊戴曰義,義帝是也。與衆共之曰義,義倉,義社,義田,義學,義役,義井之類是也。至行過人曰義,義士,義俠,義姑,義夫,義婦之類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髻,在衣曰義襴,義領之類是也。合眾物爲之,則有義漿,義墨,義酒。禽畜之賢者,則有義犬,義烏,義鷹,義鶻。又義渠,戎國地。【史記·秦本紀】伐義渠,虜其主。【註】寧廣二州,春秋及戰國時爲義渠,戎國之地也。又姓。【前漢·酷吏傳】義縱,何東人。又與誼同。【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摩民以誼。又與儀通。【前漢·鄒陽傳】使東牟朱虛東褒義父之後。【註】應劭曰:邾儀父也。師古曰:義讀曰儀。又與宜同。【韻補】周官凡殺人而義者,史記君義嗣,魚羈切。又【韻補】叶牛何切。周官註:儀作義,古皆音俄。古文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陂音坡。◎按說文在我部。今從正字通倂入。◎ 通的意思
【酉集下 • 辵】通·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7
〔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
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曰通。【前漢·季布傳】非長者勿與通。又【陸賈傳】剖符通使。又書名。【白虎通】班固著。【風俗通】應劭著。又書首末全曰通。【後漢·崔實傳】宜寫一通。又凡物色純者謂之通。【周禮·春官·司常】通帛爲旃。【註】通帛,無他物之飾也。又通鼓。【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疏】司馬振鐸,將軍以下卽擊鼓,故云通鼓。又井地名。【前漢·法志】方里爲井,井十爲通。又【廣韻】州名。又【韻會】馬矢曰通。【後漢·戴就傳】以馬通薰之。又【左傳·杜預註】旁淫曰通。又叶他郞切,音湯。【東方朔·七諫】身寢疾而日愁兮,情沈抑而不揚。衆人莫可與論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总述:诗句承欢六义通出自《初秋登王司马楼宴得同字》。作者是唐朝诗人骆宾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