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也正名 [ bì yě zhèng míng ]
释义: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出处:《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2、以礼相待 [ yǐ lǐ xiāng dài ]
释义: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九回:“赵枢密留住禇坚,以礼相待。”
3、赐茅授土 [ cì máo shòu tǔ ]
释义:封建社会帝王分封诸侯的一种礼仪。帝王以五色土为太社,分封诸侯时,各授以他们相应的某方某色土,如东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并包以白茅,使归以立社。
4、敬贤礼士 [ jìng xián lǐ shì ]
释义: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出处:《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5、矩步方行 [ jǔ bù fāng xíng ]
释义:行走时步伐端方合度。指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回:“这样先生,渐不能矩步方行,不过东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
6、敬贤爱士 [ jìng xián ài shì ]
释义: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出处:《晋书·张轨传》:“实字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7、礼为情貌 [ lǐ wéi qíng mào ]
释义:意谓一个人的礼仪容止为内心的显现。情,情意;貌,容仪。貌和情互为表里。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解老》:“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
8、屈尊就卑 [ qū zūn jiù bēi ]
释义:原指降低尊贵的身份以就低下的礼仪。现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屈就比自己低下的职位或人。
9、缛礼烦仪 [ rù lǐ fán yí ]
释义:指烦琐的礼仪。
出处:明·唐顺之《与王尧衢书》:“其于尘俗奔走、缛礼烦仪之事,既以其溷扰而独避之。”
10、扫榻以待 [ sǎo tà yǐ dài ]
释义:榻:床。把床打扫干净等待客人到来。对客人表示欢迎的意思。
出处:《后汉书·徐徲传》:“蕃在郡不接宾客,唯徲来特设一榻,去则县(悬)之。”宋·陆游《寄题徐载叔东庄》诗:“南台中丞扫榻见,北门学士倒屣迎。”
11、深情厚谊 [ shēn qíng hòu yì ]
释义: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出处: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这个岛呵,为什么如此高大不凡?只因为:亿万亲人的深情厚谊,在这里流连忘返。”
12、识礼知书 [ shí lǐ zhī shū ]
释义: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属,寂没入官,姓木名难儿,温柔贤淑,识礼知书,兼通数学。”
13、投木报琼 [ tóu mù bào qióng ]
释义:原指男女相爱互赠礼品。后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
出处:《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4、五体投地 [ wǔ tǐ tóu dì ]
释义: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三国》:“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
15、心到神知 [ xīn dào shén zhī ]
释义:旧时指只诚心敬神,就用不到烦琐的礼仪。比喻对人表示钦佩,不必有什么虚文浮礼。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一回:“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已修炼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们这么一说,就叫做‘心到神知’了。”
16、知书达礼 [ zhī shū dá lǐ ]
释义: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17、泣血稽颡 [ qì xuè jī sǎng ]
释义: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仪,屈膝下跪,以额触地。指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来致哀的宾客哭拜并致以谢忱。
出处:巴金《家》:“虽然讣闻上说过‘寝苫枕块’,‘泣血稽颡’的话,但是他们整天躲在灵帏里,既不需要哭,又不必出来答礼。”
18、通书达礼 [ tōng shū dá lǐ ]
释义:指通诗书,懂礼仪。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19、通文达礼 [ tōng wén dá lǐ ]
释义:指有学问懂礼仪。
出处: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20、衣冠礼乐 [ yī guàn lǐ lè ]
释义: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指封建社会中各种典章礼仪。
出处:南朝·梁·任昉《策秀才文》:“百王之敝,齐季斯甚。衣冠礼乐,扫地无余。”
21、互为表里 [ hù wéi biǎo lǐ ]
释义:表:外部;里:里部。互相之间是表与里的关系。指相辅相成,相互转化。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董允传》:“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
22、礼仪之邦 [ lǐ yí zhī bāng ]
释义:礼仪:礼节和仪式;邦:国家。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出处: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现在却连同城而居的好朋友都不能见面,还美其名曰文化大革命,一点文化也没有。”
23、轻薄无礼 [ qīng báo wú lǐ ]
释义:指轻佻浮薄,不知礼仪。
出处:明·叶宪祖《鸾鎞记》:“那温庭筠这等轻薄无礼,小人也为着一事,丞相爷差去见他,倒被他呵叱了一场。”
24、虚左以待 [ xū zuǒ yǐ dài ]
释义: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25、打恭作揖 [ dǎ gōng zuò yī ]
释义:旧时礼节,弯身抱拳,上下摆动,表示恭敬。
出处:明·李贽《因记往事》:“嗟乎!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
26、知书达理 [ zhī shū dá lǐ ]
释义: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有知识通事理 指人有文化教养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一折:“只我这知书达礼当恭谨,怎肯着出乖露丑遭谈论。”
27、虚文浮礼 [ xū wén fú lǐ ]
释义:没有意义的,表面应酬的礼数
形容礼节的词语有哪些(1个)
- 平居无事平居:时常,平素。时常没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