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鹄面鸠形 [ hú miàn jiū xíng ]
释义:①面容枯樵,形体瘦削。形容饥疲的样子。②指枯樵瘦削的人。
出处:《明史·忠义传七·耿廷箓》:“小怨必报,何不大用于断头饮血之元凶;私恩必酬,何不广用于鹄面鸠形之赤子。”
2、鹄形菜色 [ hú xíng cài sè ]
释义:形容面黄肌瘦的样子。
出处:明卢象昇《经理崇祯十一年屯政疏》:“塞上孑遗,鹄形菜色,相从沟壑者亦比比也。”
3、鹄形鸟面 [ hú xíng niǎo miàn ]
释义:指饥疲瘦削的样子。
出处:明归有光《送宋知县序》:“岁复荐饥,侯加意抚恤,向之逃亡者,鹄形鸟面,争出供役。”
4、和容悦色 [ hé róng yuè sè ]
释义:形容和善可亲。同“和颜悦色”。
出处:《红楼梦》第六八回:“那凤姐却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好妹妹’不离口。”
5、叫苦不迭 [ jiào kǔ bù dié ]
释义:不迭:不停止。形容连声叫苦。
出处:《大宋宣和遗事》享集:“徽宗叫苦不迭,向外榻上忽然惊觉来,吓得浑身冷汗。”
6、鸠形鹄面 [ jiū xíng hú miàn ]
释义:形容身体消瘦,面容憔悴。
出处:《资治通鉴·梁纪·简文帝大宝元年》:“死者蔽野,富室无食,皆鸟面鹄形。”
7、面面厮觑 [ miàn miàn sī qù ]
释义: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到家中问丈人丈母,两个面面厮觑。”
8、面目狰狞 [ miàn mù zhēng níng ]
释义: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出处:清·吴趼人《九命奇冤》第13回:“另外还有两人……都是身材骄健,面目狰狞。”
9、目睁口呆 [ mù zhēng kǒu dāi ]
释义:惊惧得睁大双眼说不出话来。形容因吃惊或受气而发楞。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五回:“四方混杀,人人束手,个个归心。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罔知所措。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
10、怒形于色 [ nù xíng yú sè ]
释义: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曹沫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11、身心交病 [ shēn xīng jiāo bìng ]
释义:交:一齐,同时;病:困乏。身体和精神都很困乏。
出处:鲁迅《而已集》:“至于我呢,前年已经四十五岁了,而且早已身心交病,似乎无须这么宝贵生命,思患豫防。”
12、罔知所措 [ wǎng zhī suǒ cuò ]
释义:面临窘危,茫然无所适从。形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出处:唐·白行简《李娃传》:“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
13、凶神恶煞 [ xiōng shén è shà ]
释义:原指凶恶的神。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三折:“又犯着金神七煞上路,又犯着太岁,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僵身死了也。”
14、形容枯槁 [ xíng róng kū gǎo ]
释义:枯槁:枯萎,枯干。身体瘦弱,精神萎靡,面色枯黄。
出处:战国·楚·屈原《渔父》:“颜色憔悴,面容枯槁。”
15、形容憔悴 [ xíng róng qiáo cuì ]
释义:憔悴;精神萎靡,面色不好。身体瘦弱,面色枯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夫人见策形容憔悴,泣曰:‘儿失形矣!’”
16、狰狞面目 [ zhēng níng miàn mù ]
释义:形容凶恶的相貌。
出处:《塞上行·行纪·忆西蒙》:“两个蒙古青年骑快马而来,下马入帐,以狰狞面目,厉声问我要票。”
17、正容亢色 [ zhèng róng kàng sè ]
释义:谓神色严肃。
出处: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五:“‘这就该说是‘上海的外国小姐’才对呀!’赵夫人正容亢色地说。”
18、面黄肌瘦 [ miàn huáng jī shòu ]
释义:脸色发黄,身体瘦削。形容人营养不良或有病的样子。
出处: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一折:“哥也,你这般面黄肌廋,怎生赢的人也。”
19、面如土色 [ miàn rú tǔ sè ]
释义:脸色呈灰白色。形容惊恐之极。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关联主:“孙婆只道被俞良所告,惊得面如土色。”
20、面目可憎 [ miàn mù kě zēng ]
释义: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出处: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21、面有菜色 [ miàn yǒu cài sè ]
释义: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出处:《礼记·王制》:“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荀子·富国》:“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
22、面不改色 [ miàn bù gǎi sè ]
释义: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我这虎头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厮,面不改色。”
23、面如灰土 [ miàn rú huī tǔ ]
释义: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恐惧。亦形容病态。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转,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跽请教。”
24、面有难色 [ miàn yǒu nán sè ]
释义: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5回:“贾大少爷因为奎官之事,面有难色,尚未回答得出。”
25、面色如土 [ miàn sè rú tǔ ]
释义:形容惊恐之极。同“面如土色”。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惊得洪太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土,奔到廊下,只见真人向前叫苦不迭。”《西湖二集·吴越王再世索江山》:“董昌面色如土。众兵都面面厮觑,不敢则声。”
26、人困马乏 [ rén kùn mǎ fá ]
释义:人马都很疲乏。形容旅途劳累。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七回:“马步三军没了气力,人困马乏。”
27、忧形于色 [ yōu xíng yú sè ]
释义:形:表现。忧虑的心情在脸上表现出来。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忧虑。
出处:《旧唐书·五行志》:“四年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上忧形于色。”
28、面貌狰狞 [ miàn mào zhēng níng ]
释义:狰狞:样子凶恶。形容面貌凶恶可怕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0卷:“一个个身长臂大,面貌狰狞。”
形容人的面色很难看的词语(1个)
- 敦煌变文1.敦煌石室中所藏的讲唱体通俗文学作品。是中国唐五代时期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学形式。王重民等所编《敦煌变文集》中搜罗的敦煌变文较为宏富。参见"变文"﹑"敦煌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