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百不一存 [ bǎi bù yī cún ]- 释义: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 出处:《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 2、背信弃义 [ bèi xìn qì yì ]- 释义: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 出处:《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 
- 3、表里不一 [ biǎo lǐ bù yī ]- 释义: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 出处:《逸周书·谥法解》:“行见中外曰悫。” 
- 4、不染一尘 [ bù rǎn yī chén ]- 释义:形容清高廉洁。同“一尘不染”。 - 出处: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胸中不染一尘,惟澄观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伟论。” 
- 5、参差不一 [ cēn cī bù yī ]- 释义: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 出处:《南齐书·礼志上》:“至于嗣位之君,参差不一,宜有定制。”《隋书·后妃传》:“周公定礼,内职始备列焉。秦、汉以下,代有沿革,品秩差次,前史载之详矣。齐、梁以降,历魏暨周,废置益损,参差不一。” 
- 6、独断专行 [ dú duàn zhuān xíng ]- 释义: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在他却不免有点独断独行,不把督抚放在眼里。” 
- 7、纷纷不一 [ fēn fēn bù yī ]- 释义:各不相同。纷纷:多而杂乱。 -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回:“也有做‘请宴’的,也有做‘窥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刺虎’的,纷纷不一。” 
- 8、毁誉不一 [ huǐ yù bù yī ]- 释义: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 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7回:“外臣毁誉不一,俱着各自据实奏闻。” 
- 9、截然不同 [ jié rán bù tóng ]- 释义: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 出处: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从其教之所由起者观之,则儒释之辨,公私义利之别,判断截然,有不可民者矣。” 
- 10、迥然不同 [ jiǒng rán bù tóng ]- 释义: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 出处: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文章古今迥然不同,钟嵘《诗品》以古诗第一,子建次之,此论诚然。” 
- 11、判若鸿沟 [ pàn ruò hóng gōu ]- 释义:判:区别;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秦末是楚汉分界的一条河,比喻事物的界线。形容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 -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 12、判若两人 [ pàn ruò liǎng rén ]- 释义: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象两个人一样。 -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 13、诗书发冢 [ shī shū fà zhǒng ]- 释义: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 出处:《庄子·外物》:“儒以诗礼发冢。” 
- 14、徒有虚名 [ tú yǒu xū míng ]- 释义: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 15、行不副言 [ xíng bù fù yán ]- 释义:指言行不一。 - 出处: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天下之人行不副言者多矣,使夫子随听而遽信之,所失者岂特宰予邪!” 
- 16、心口不一 [ xīn kǒu bù yī ]- 释义: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 出处:《醒世姻缘传》第八十二回:“我是这们个直性子,希罕就说希罕,不是这们心口不一的。” 
- 17、言为心声 [ yán wéi xīn shēng ]- 释义: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 出处: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 18、言不由衷 [ yán bù yóu zhōng ]- 释义: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 19、言行不一 [ yán xíng bù yī ]- 释义: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 出处:《逸周书 官人》:“言行不类相似,始终相悖。” 
- 20、言行相诡 [ yán xíng xiāng guǐ ]- 释义:诡:违反,违背。说的和做的相违背。指言行不一。 - 出处:《吕氏春秋·淫辞》:“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 
- 21、言行一致 [ yán xíng yī zhì ]- 释义: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 出处:宋 赵善璙《自警篇 诚实》:“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应,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 22、言而无信 [ yán ér wú xìn ]- 释义: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 出处:《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 24、叶公好龙 [ yè gōng hào lóng ]- 释义: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出处: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 25、言多伤行 [ yán duō shāng xíng ]- 释义: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 出处: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无记性,言多伤行。” 
- 26、言而不信 [ yán ér bù xìn ]- 释义:说话不讲信用。 - 出处:《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 27、言清行浊 [ yán qīng xíng zhuó ]- 释义:清:清高;浊:浑浊,指低下。说的是清白好话,十的是污浊坏事。形容人言行不一。 - 出处:唐·李虚中《命书》卷中:“言轻行浊,执不通变。” 
- 28、言行抱一 [ yán xíng bào yī ]- 释义: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 出处:汉·贾谊《新书·道述》:“言行抱一谓之贞,反贞为伪。” 
- 29、言行信果 [ yán xíng xìn guǒ ]- 释义: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 出处:郭沫若《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词:“从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万邦。” 
- 30、言行不贰 [ yán xíng bù èr ]- 释义:犹言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 出处:《晋书·孝友传·许孜》:“至性孝友,立节清峻,与物恭让,言行不贰。” 
形容言行不一成语(53个)
••阅读 3896
(0)
纠错/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