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刮目相看,跟历史故事相关的成语故事

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刮目相看

  【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示例】:世界也~,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

  ◎朱自清《这一天》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绩

  历史典故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即随姊夫邓当渡江。吕蒙的姊夫邓当为孙策部将,吕蒙年仅十五六岁即随军出征。邓当死后,吕蒙代领其众,随孙权征战各地。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吕蒙为先锋,阵斩陈就,受任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在赤壁之战中,吕蒙与周瑜、程普击败曹军,围曹仁于南郡,曹仁败走,进据南郡,晋位偏将军,任浔阳县令。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和另一个勇将蒋钦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耐心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你们说谁的事务能有我这样多呢?我年轻时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周易》。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 ‘三史’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觉得大有收益。像你们二人,思想气质颖悟,学习一定会有收益,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应该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孙子曾经说过:‘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东汉光武帝担任着指挥战争的重担,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能勉励自己呢?”吕蒙从此开始学习,专心嘞奋,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

  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道:“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继任统帅,才识不如周公瑾 (周瑜),又与关羽为邻,确实很难。关羽其人虽已年老却好学不倦,读《左传》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气,但却颇为自负,老兄既与之相邻,应当有好的计策对付他。”他为鲁肃筹划了三个方案,鲁肃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出自于楚汉战争的成语有哪些

  [30]高阳酒徒(gāoyángjiǔtú):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yìjī)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典故:秦朝末年,刘邦驻守陈留县,当地穷书生郦食其才学过人,前去投奔刘邦,刘邦听说来者是儒生就不接见。郦食其气愤地握剑对侍者说自己是高阳酒徒,刘邦一听赶忙接见。后来郦食其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一统天下而出谋划策。

  [13]明修栈道,暗渡陈仓(míngxiūzhàndào,àndùchéncāng):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典故:刘邦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定三秦,动取五国。

  [11]推陈出新(tuīchénchūxīn):现多指对旧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新文化。推:除去,淘汰;陈:陈旧的。典故:当年韩信刚投奔刘邦时,刘邦让他管理粮仓,韩信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粮仓开设前后两个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浪费的现象,这无疑是仓储管理史上的创举。

  [29]国士无双(guóshìwúshuāng):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典故: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

  [19]无面目见江东父老(wúmiànmùjiànjiāngdōngfùlǎo):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8000江东子弟组成的部队攻打秦军,他们越战越勇,势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一意孤行,被刘邦的汉军围困在垓下乌江边,四面楚歌,江东子弟死伤无数,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

  [24]背水一战(bèishuǐyīzhàn):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典故: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xíng)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32]拔山盖世(báshāngàishì):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典故:《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7]约法三章(yuēfǎsānzhāng):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典故:秦末,刘邦带领义军驻军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攻占咸阳。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他又退守霸上,召集关中一带的领袖开会,宣布废除秦朝的酷刑,为了维护地方安定,同时与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10]沐猴而冠(mùhòuérguàn):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典故:秦朝末年,刘邦、项羽、楚怀王三人约定,谁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刘邦先攻进咸阳,项羽很不高兴,进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28]妇人之仁(fùrénzhīrén):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典故:秦朝末年,韩信与刘邦讨论项羽的为人,韩信认为项羽非常勇猛,他大喝一声可以让百人倒下,就是不会任人唯贤。他的勇猛是匹夫之勇,论仁慈,他有妇人之仁,该行赏的时候特别吝啬,他的仁慈局限在小的方面,所以不能得天下。

  [18]十面埋伏(shímiànmáifú):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典故: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4]破釜沉舟(pófǔchénzhōu):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两支军队逐渐壮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由巨鹿东北流向东南的一条河)。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20]楚界汉河(chǔjièhànhé):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16]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比喻明显的界线,引申为两个人在思想上有分歧,价值观有距离等。典故:当年楚汉相争,打仗八年,曾以鸿沟划地为界,东楚西汉。楚河汉界由此得来。

  [23]分我杯羹(fēnwǒbēigēng):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15]衣锦夜行(yījǐnyèxíng):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典故: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31]三户亡秦(sānhùwángqín):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消灭暴力的必胜信心。典故: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南公说过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都会报仇雪恨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米心为楚怀王,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

  [14]韩信点兵,多多益善(hánxìndiǎnbīng,duōduōyìshàn):比喻越多越好。典故:西汉初期,韩信最初投奔项羽,没有得到重用,就去投奔刘邦,经丞相萧何极力推荐,才担任汉军的大将军。一次刘邦问韩信能够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越多越好,因此得罪了刘邦。后来西汉巩固后,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不久就朝廷所杀。

  [17]四面楚歌(sìmiànchǔgē):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礼贤下士

  【解释】

  尊重有才德的人,屈己延聘有识之士。

  【成语故事】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后来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处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发现一个叫王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的命令。原来王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还升他为县令。王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本为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白帝托孤

  讲述的是刘备在和东吴遭遇夷陵之战以后在白帝城病危托孤于诸葛亮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出于白帝城托孤的时候。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当时曹操的军队是东吴和刘备联军的数倍,可是仍然败于赤壁。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欲擒故纵,七擒孟获

  欲擒故纵指的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当时诸葛亮为了折服孟获,对孟获采取了欲擒故纵的计策,先后七次抓获七次释放,最终折服了孟获解决蜀地的后顾之忧。为诸葛亮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俗语而非成语,这个俗语也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当时诸葛亮和周瑜一起对抗曹操展开赤壁之战,诸葛亮一切算好就差东风就可以开战了,后来诸葛亮施展奇门之术借来了东风,也就是历史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成语故事: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发生在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成语故事,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去曹营利用草船借来了箭羽的故事。当然了草船借箭只能算是一个历史故事,其可信度无法考证。

附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