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方的成语共收录217个描写西方的成语
- 东徙西迁 [ dōng xǐ xī qiān ]- 释义:指四处迁移,居止不定。同“东迁西徙”。 - 出处: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黄宗羲》:“宗羲窜匿草莽,东徙西迁,屡濒于危。” 
- 东寻西觅 [ dōng xún xī mì ]- 释义:指到处张罗。 - 出处:《平妖传》第十回:“比及让了他罢了,又来东寻西觅,只恐还在左近,放心不下。” 
- 东挦西扯 [ dōng xián xī chě ]- 释义:指到处张罗。 - 出处: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三章:“以大不逮之财而日行勉强支持之事,东挦西扯,忧苦莫当。” 
- 东掩西遮 [ dōng yǎn xī zhē ]- 释义: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别件事,或者有些东扯西拽,东掩西遮,东三西四,不容易说话。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 东张西觑 [ dōng zhāng xī qù ]- 释义: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同“东张西望”。 -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只见前面一个人摇摆将来,见张贡生带了一伙家人东张西觑,料他是个要嫖的勤儿没个帮的人,所以迟疑。” 
- 东央西告 [ dōng yāng xī gào ]- 释义:指到处恳求。 - 出处:《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口里虽如此说,心中割舍不下,依旧又往外边东央西告,只是夜里不进院门了。” 
-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 dōng xiàng ér wàng,bù jiàn xī qiáng ]- 释义: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 出处:《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 东张西张 [ dōng zhāng xī zhāng ]- 释义: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同“东张西望”。 - 出处: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三人挤在一个舱角里,看他们的眼睛,偷偷地东张西张的神气。” 
- 东踅西倒 [ dōng xué xī dǎo ]- 释义:形容行走艰难。 - 出处:明·冯惟敏《新水令·庚午春试笔》套曲:“看俺这曲脊是腰,手颤头摇,言语刁骚,衣履鏖糟,行动处东踅西倒,一步低一步高。” 
- 东央西浼 [ dōng yāng xī měi ]- 释义:指到处恳求请托。 - 出处:《歧路灯》第八四回:“王象荩承主母之命,遵依程公条例,东央西浼,托产行寻售主。” 
- 东支西吾 [ dōng zhī xī wú ]- 释义:指说话办事含糊敷衍。 - 出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妙观]下第三局时,频频以目送情。小道人会意,仍旧东支西吾,让他过去。” 
- 东走西撞 [ dōng zǒu xī zhuàng ]- 释义: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 出处:《四游记·华光闹东岳庙》:“闻你不是好人,东走西撞,无事不为,今来我东岳庙则甚。” 
- 东游西荡 [ dōng yóu xī dàng ]- 释义:无所事事,到处闲诳。 -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六回:“他因没事干管理,东游西荡,朕又恐别生事端,着他代管蟠桃园。” 
- 东游西逛 [ dōng yóu xī guàng ]- 释义:无所事事,到处闲诳。同“东游西荡”。 - 出处:《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四人帮’横行时,有些学生基本上不上课,东游西逛,学得‘油腔滑调’。” 
- 东怨西怒 [ dōng yuàn xī nù ]- 释义:指任意指责别人。 -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协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 东征西怨 [ dōng zhēng xī yuàn ]- 释义: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 出处: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 东奔西窜 [ dōng bēn xī cuàn ]- 释义:跑到东,又窜到西。到处逃窜。同“东逃西窜”。 -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钱塘县派差去查过,果然那些狗东奔西窜,践踏田禾。” 
- 东奔西跑 [ dōng bēn xī pǎo ]- 释义: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 出处:元·魏初《沁园春·留别张周卿韵》:“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 
- 东荡西驰 [ dōng dàng xī chí ]- 释义:犹言东征西讨。 - 出处:《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汉王乘那项王火咸阳,弑义帝,降子婴,东荡西驰的时候,早暗地里间道入关,进位称王。” 
- 东奔西逃 [ dōng bēn xī táo ]- 释义:跑到东,又逃到西。到处逃窜。同“东逃西窜”。 - 出处: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过多少次败仗,东奔西逃,最后决定了与汉家和好的大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