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借问谁家子

诗句
借问谁家子
拼音
 jiè wèn shuí jiā zǐ
平仄
仄仄平平仄
韵脚
上声四纸
上一句
连翩西北驰
下一句
幽并游侠儿

「借问谁家子」的意思,全诗译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 一作:名在)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借问谁家子」出自:《白马篇(白马饰金羁)》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1],连翩西北驰[2]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3]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4] 。 宿昔秉良弓[5],楛矢何参差[6] 。 控弦破左的[7],右发摧月支[8] 。 仰手接飞猱[9],俯身散马蹄[10]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11] 。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12] 。 羽檄从北来[13],厉马登高堤[14] 。 长驱蹈匈奴[15],左顾凌鲜卑[16]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17],不得中顾私[18]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借问谁家子」作者: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是建安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早期很受其父的宠爱,几乎被立为太子,因而受到其兄曹丕的嫉恨。曹丕即位后,曹植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与迫害,几次被贬爵移封。曹丕死,曹叡即位后,曹植曾多次上书,希望能…

「借问谁家子」辞典释义

◎ 借问的意思

⒈  犹询问。

《宋书·萧惠开传》:“虑 兴宗 不能诣己,戒勒部下:‘ 蔡会稽 部伍若借问,慎不得答。’”
唐 任华 《寄杜拾遗》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 杜二 之所为。”
元 萨都剌 《宫词》:“骏马骄嘶懒着鞭,晚凉骑过御楼前。宫娥不识中书令,借问谁家美少年。”

⒉  古诗中常见的假设性问语。一般用于上句,下句即作者自答。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 澄观 名籍籍。”
宋 姜夔 《昔游诗》:“朝发 黄陵祠,暮至 赤沙 曲。借问此何处?沧湾三十六。”

⒊  向人打听情况时所用的敬辞。犹言请问。

《水浒传》第三回:“史进 道;‘借问经略府内有个 东京 来的 王教头 吗?’”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邓秀梅 停步问道:‘借问一声,乡政府是哪个屋场?’”

⒋  过问。 《旧唐书·刘仁轨传》:“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

贞观、永徽 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弔祭,追赠官职,亦有迴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 显庆 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
宋 梅尧臣 《村豪》诗:“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 谁家的意思

⒈  何家,哪一家。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歛魂魄无贤愚。”
《水浒传》第二八回:“武松 忍耐不住,按定盒子,问那人道:‘你是谁家伴当?怎地只顾将酒食来请我?’”
《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 道:‘去年在谁家作馆?’”

⒉  谁,何人。

唐 张鷟 《游仙窟》:“十娘 咏曰:‘眼心俱忆念,心眼共追寻;谁家解事眼,副着可怜心?’”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他题的名姓儿别,语话儿差,空着我担个没来由牵掛,这不识羞的汉子你是谁家?”
孙犁 《澹定集·致铁凝信(三)》:“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列有对照表(即真人与书中人),也没有听说有谁家向作者提出抗议,或是起诉。”

⒊  何处。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洛 城。”
宋 张元干 《石州慢》词:“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贪和你书生打话,畅好是兜兜搭搭,因此上不知明月落谁家。”

⒋  怎样。

唐 王建 《寄刘蕡问疾》诗:“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
宋 张炎 《数花风·别义兴诸友》词:“好游人老,秋鬢芦花共色。征衣犹恋去年客。古道依然黄叶,谁家萧瑟!”

⒌  怎能。

唐 韩愈 《杏园送张彻侍御归使》诗:“归来身已病相见眼还明更遣将诗酒谁家逐后生。”
宋 吴文英 《瑞龙吟·送梅津》词:“西湖 到日,重见梅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驄嘶漏。”

⒍  为什么。

宋 苏轼 《秋兴》诗之一:“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谁家晚吹残红叶,一夜归心满旧山。”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湖上道院》曲:“双井 先春採茶, 孤山 带月锄花,童子谁家,贪看 西湖,懒诵《南华》。”

⒎  甚么。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生:适来听得一派乐声,不知谁家调弄?众:《烛影摇红》。”
钱南扬 校注:“谁家调弄,犹云‘甚么曲调’。”
宋 张炎 《台城路·抵吴书寄旧友》词:“雁拂沙黄,天垂海白,野艇谁家分晓?”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⒏  甚么东西。参见 张相 《诗词曲语词汇释·谁家》。

唐 杜甫 《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三本第十二出:“[鬼母云]谁家一个黄口孺子,焉敢駡我?”

◎ 子的意思

【寅集上 • 子】子·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0

〔古文〕㜽【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國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複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叶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叶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总述:诗句借问谁家子出自《白马篇(白马饰金羁)》。作者是魏晋诗人曹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