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但恐君知后

诗句
但恐君知后
拼音
 dàn kǒng jūn zhī hòu
平仄
仄仄平平仄
韵脚
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
上一句
此味深且幽
下一句
亦来从我游

「但恐君知后」出自:《老热》

一饱百情足,一酣万事休。何人不衰老,我老心无忧。
仕者拘职役,农者劳田畴。何人不苦热,我热身自由。
卧风北窗下,坐月南池头。脑凉脱乌帽,足热濯清流。
慵发昼高枕,兴来夜泛舟。何乃有馀适,只缘无过求。
或问诸亲友,乐天是与不。亦无别言语,多道天悠悠。
悠悠君不知,此味深且幽。但恐君知后,亦来从我游。

「但恐君知后」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

「但恐君知后」辞典释义

◎ 但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但·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5

【唐韻】徒旱切【韻會】蕩旱切【正韻】徒亶切,音誕。徒也,凡也。
空也。【前漢·食貨志】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但賖之。
語辭。猶言特也,也。通作亶。詳前亶字註。
與誕通。【淮南子·說山訓】媒但者,非學謾也,但成而生不信。【註】但,詐也。
但馬,一名誕馬,散馬也。【宋書·江夏王義恭傳】平乗誕馬,不過二。【程氏·演繁露】誕馬猶徒馬。今外官儀從有散馬前行,名坐馬。亦曰引馬,卽但馬也。【遼史】作䩥馬。
【集韻】【韻會】徒案切【正韻】杜晏切,音憚。義同。
姓。漢西域都尉但欽,濟隂太守但巴,宋有進士但中庸。
音鉏。古不知吹人。【淮南子·說林訓】使但吹竽,使氐厭竅,雖中節而不可聽。【註】但讀鉏。【說文】但,裼也。【正譌】偏脫衣袖也。借爲語辭。

◎ 恐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恐·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6

〔古文〕【唐韻】【正韻】丘隴切【集韻】【韻會】丘勇切,音。【說文】懼也。从心巩聲。【徐曰】恐,猶兇也。【黃帝素問】腎在志爲恐。【註】恐,所以懼惡也。【正韻牋】恐有驚惶之意。懼乃畏怕之實,恐在懼前也。【海錄】唐太宗撰太子接三師禮,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名惶恐再拜。
惶恐,灘名。【蘇軾詩】地名惶恐泣孤臣。
【廣韻】區用切【集韻】【韻會】【正韻】欺用切,去聲。疑也,慮也,億度也。从。今省作卂。俗从几,誤。

◎ 君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君·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4

〔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
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
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子孫稱先世皆曰君。【孔安國·尚書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
兄稱弟曰君。【杜牧·爲弟墓誌】君諱顗。
妾稱夫曰君。【禮·內則】君已食徹焉。【註】此謂士大夫之妾也。【儀禮·喪服】妾謂君。【註】妾謂夫爲君者,不得體之,加尊之也,雖士亦然。【疏】以妻得體之,得名爲夫,妾雖接見於夫,不得體敵,故加尊之,而名夫爲君。
婦稱夫亦曰君。【古樂府】十七爲君婦。
夫稱婦曰細君。【前漢·東方朔傳】歸遺細君,又何仁也。
上稱下亦曰君。【史記·申屠嘉傳】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封號曰君。【史記·商君傳】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爲商君。
婦人封號亦曰君。【史記·外戚世家】尊皇太后母臧兒爲平原君。
彼此通稱亦曰君。【史記·司馬穰苴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君謂莊賈也。
【張儀傳】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
隱士就聘者曰徵君。【後漢·逸民韓康傳】亭長以韓徵君當至。
持節出使者曰使君。【後漢·恂傳】非敢脅使君。
【諡法】慶賞威曰君,從之成羣曰君。
君子,成德之稱。【易·乾卦】君子,終曰乾乾。【論語】不亦君子乎。【註】君子,成德之名。
姓。【正字通】明有君助。
叶姑員切,音涓。【劉向·烈女傳】引過推讓,宣王悟焉。夙夜崇道,爲中興君。

◎ 知的意思

【午集中 • 矢】知·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 后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后·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集韻】【正韻】胡口切【韻會】很口切,音後。【說文】繼體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之从一,口。發號者,君后也。【書·仲虺之誥】徯我后。【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禮·檀弓】夏后氏堲周。【疏】夏言后者,白虎通云以揖讓受于君,故稱后。
【禮·曲禮】天子有后。【疏】后,後也。言其後于天子,亦以廣後胤也。【白虎通】商以前皆曰妃,周始立后。正嫡曰王后,秦漢曰皇后,漢祖母稱太皇太后,母稱皇太后。
諸侯亦稱后。【書·舜典】班瑞于羣后。
古者君稱臣亦曰后。【書·舜典】汝后稷,播時百穀。【疏】國語云:稷爲天官,單名爲稷,尊而君之,稱爲后稷。
【畢命】三后協心。【註】謂周公君畢公也。
【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傳】后土,社也。【左傳·昭二十九年】土正曰后土。【註】土爲羣物主,故稱后也。其祀句龍焉,在家則祀中霤,在野則爲社。【正韻】后土,亦取厚載之義。
姓。【史記·仲尼弟子傳】后處字子里。【前漢·儒林傳】后倉字近君。
與後通。【禮·曲禮】再拜稽首,而后對。
【廣韻】胡遘切【集韻】下遘切【韻會】【正韻】胡茂切,音。義同。
叶後五切,音戸。【蔡邕·胡黃二公頌】允兹漢室,誕育二后。曰胡曰黃,方軌齊武。【陸雲·漢高盛德頌】咸陽克殄,旣係秦后。峩峩阿房,乃淸帝宇。○按詩本音云:《周頌》宣哲維人,文武維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後。后後俱音戸,後人誤入四十五厚韻,故於《唐韻》正中歷引經集証之。然自《玉篇》以後,后在厚韻相沿已久,不得不以後五切爲叶音矣。

总述:诗句但恐君知后出自《老热》。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