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把火遥看且少留

诗句
把火遥看且少留
拼音
 bǎ huǒ yáo kàn qiě shǎo liú
平仄
仄仄平仄仄仄平
韵脚
下平十一尤、去声二十六宥
上一句
红芳暗落碧池头
下一句
半夜忽然风更起

「把火遥看且少留」出自:《衡州夜后把火看花留客》

红芳暗落碧池头,把火遥看且少留
半夜忽然风更起,明朝不复上南楼。

「把火遥看且少留」作者:

吕温(771~811)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济市)人。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次年又中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校书郎。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荐任左拾遗。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为入蕃副使,在吐蕃滞留经年。顺宗即位,王叔文用…

「把火遥看且少留」辞典释义

◎ 把的意思

【卯集中 • 手】把·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4

【唐韻】博下切【集韻】【正韻】補下切【韻會】補瓦切,巴上聲。【說文】握也。【孟子】拱把之桐梓。【楚語】烝嘗不過把握。
【廣韻】持也。【增韻】執也。【戰國策】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胷。【史記·殷本紀】湯自把鉞,以伐昆吾。【前漢·王溫舒傳】擇郡中豪敢往吏爲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
【釋名】把,播也。所以播除物也。
【唐韻】【集韻】【韻會】蒲巴切,音杷。與爬通。【前漢·貢禹傳】農夫捽草把土。【註】把,手掊之也。
【郊祀志】掊視得鼎。【註】掊,手把土也。
批把,樂器,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詳批字註。
姓。【廣韻】本東樓公之後,避難改焉。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
【正韻】必駕切,音霸。與弝通。【禮·曲禮】左手承弣。【疏】弣,弓把也。【釋文】把音霸。手執處也。【正字通】把與杷別。韻會小補通作杷。引漢書譌本,合把杷爲一,非。

◎ 火的意思

【巳集中 • 火】火·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集韻】呼果切【韻會】【正韻】虎果切,貨上聲。【說文】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釋名】火化也,消化物也。亦言毀也,物入中皆毀壞也。【玉篇】者,化也,隨也,陽氣用事萬物變隨也。【古史考】燧人氏初作火。【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星名。【書·堯典】日永星火。【傳】火,蒼龍之中星。
大火,鶉火,辰次之名。
【禮·王制】昆蟲未蟄,不以火田。【前漢·成帝紀】火耕水耨。
【周禮·夏官·司爟】變國火以救時疾。【註】春取楡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論語】鑽燧改火。
盛陽曰炎火。【詩·小雅】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傳】炎火,盛陽也。【箋】螟螣之屬,盛陽氣嬴則生之。明君爲政,田祖之神不受此害,持之付與炎火,使自消亡。
官名。【左傳·昭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疏】春官爲大火。夏官爲鶉火,秋官爲西火,冬官爲北火,中官爲中火。
【春秋·宣十六年】成周宣榭火。【左傳】人火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災。
【南史·齊武帝紀】魏地謠言,赤火南流,有沙門從北齎此火至,色赤而微,云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咸云聖火。
【唐書·兵志】府兵,十人爲火,火有長。彍騎,十人爲火,五火爲團。【通典·兵制】五人爲烈,烈有頭目,二烈爲火,立火子,五火爲隊。
【司馬法】人人正正,辭辭火火。【註】言一火與一火猶人人殊之人人也。卽俗謂火伴。【古木蘭詩】出門看火伴。
人身有火。【本草綱目】心藏神爲君火。包絡爲相火。
隂火,海中鹽氣所生。凡海水遇隂晦,波如然火,有月卽不復見。【木華·海賦】隂火潛然。
山名。【山海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
【正字通】陸游曰:火山軍,其地鋤深,則有烈燄,不妨耕種。
井名。【左思·蜀都賦】火井沈熒於幽泉。【註】火井,在臨邛縣。欲出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須臾隆隆如雷聲,焰出通天,光輝十里,以筒盛接,有光無灰。
寒火。【抱朴子·地眞篇】南海蕭丘,火春生秋滅。生木小,焦黑。
火傳。【莊子·養生主】指窮放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南方有食火之國,其人能食火炭。
【爾雅·釋魚】十龜,一曰火龜。【疏】龜生火中者。
火䑕。【山海經】火山國,其山雖霖,雨火常燃,火中白䑕,時出山邊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火澣布。
姓。【明紀事本末】火濟,從諸葛亮南征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正字通】洪武時,翰林火原潔。
【廣東通志】古人一年四時改火。今瓊州西鄕音謂一年爲一火,火音微。東鄕人謂一年爲喜,或爲之化,乃喜之變音。
叶虎洧切【詩·豳風】七月流火,八月萑葦。◎按唐韻正:火,古音毀,轉聲則爲喜,故灰字从火得聲。而左傳襄三十年:或叫于宋太廟,曰:譆譆出出,鳥鳴于亳社。如曰譆譆,則爲火之徵也。是直以爲火當讀作毀,非止叶音矣。
叶後五切。【韓愈·元和聖德詩】施令酬功,急疾如火。天地中閒,莫不順序。
叶虎何切。【莊子·外物篇】利害相摩生火寔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韻會小補】今人謂兔岐脣曰火。蓋古音也。【集韻】或作灬。

◎ 遥的意思

【酉集下 • 辵】遥·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10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餘招切,音謠。【說文】遠也。【禮·王制】千里而遙。【左傳·昭二十五年】遠哉遙遙。
逍遙,徜徉也。互詳逍字註。

◎ 看的意思

【午集中 • 目】看·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4

【唐韻】苦寒切【集韻】【韻會】【正韻】丘寒切,音刊。【說文】睎也。【博雅】視也。【吳志·周魴傳】看伺空隙。【文帝對燭賦】迴照金屏裏,眽眽兩相看。
【宋史·禮志】大宴前一日,御殿閱百戲謂之獨看。
【遼史·地理志】大東丹國新建南京,分南北,市中爲看樓,晨集南市,夕集北市。
姓。見【姓苑】。
【唐韻】苦旰切【集韻】【韻會】墟旰切【正韻】袪幹切,刊去聲。義同。
叶苦堅切,音牽。【吳邁遠·長相思詩】經春不舉袖,秋落寧復看。一見願道意,君門已九關。關,音涓。
叶苦甸切,牽去聲。【蘇轍·詠彝亭詩】千里思山夢中見,要須罷郡歸來看。【說文】从手下目。徐曰:以手翳目而望也。重文作。俗作㸔。

◎ 且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且·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4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淺野切【正韻】七野切,音跙。借曰之辭。【論語】且予之類是也。
未定之辭。【禮·檀弓】曾子曰:祖者,且也。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
又也。【詩·小雅】君子有酒,多且旨。
此也。【詩·周頌】匪且有且。【傳】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
姑且也。【詩·唐風】且以喜樂。
將也。【史記·項羽紀】范增謂項莊曰:若屬且爲所鹵。
苟且也。【莊子·庚桑楚】老子語南榮趎曰:與物且者,其身不容,焉能容人。【註】且者,姑與物爲雷同,而志不在也。
姓。宋且謹修,明且。俗誤讀苴。
通作俎。薦牲具。祭祀燕饗用之。
【集韻】【韻會】【正韻】子余切,音疽。【說文】薦也。
同趄。行不進也。【易·夬卦】其行次且。別作趦趄。
多貌。【詩·大雅】籩豆有且。
蝍蛆亦曰卽且。【史記·龜筴傳】騰蛇之神,而殆於卽且。
【爾雅·釋天】六月爲且。【郭註】闕詁。或云:一作焦月。六月盛熱,故曰焦。
巴且,見【司馬相如賦】。【史記】作猼且,卽巴焦。
語餘聲。【詩·鄭風】士曰旣且。【朱傳】音疽。語辭,與乃見狂且,其樂只且,匪我思且,椒聊且,曰父母且,諸且字皆語餘聲。
【集韻】【韻會】【正韻】叢租切。與徂同,往也。
【韻會】七序切,徐去聲。恭敬貌。【詩·周頌】有萋有且。【正字通】《說文》且从几,足有二橫。一,地也。象藉於地形。音阻。阻詛諧且爲聲,餘義皆假借。孫愐譌用子余切。《韻會》馬韻且引《說文》義同俎,譌轉魚韻,爲孫切所蔽,音同疽,音義相矛盾。
俎本作且,且字借義旣廣,故別加半肉作俎以別之。

◎ 少的意思

【寅集上 • 小】少·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1

【唐韻】書沼切【韻會】始紹切,燒上聲。【說文】不多也。从小丿聲。【徐曰】丿音夭。【禮·禮器】禮有以少爲貴者,謂天子一食,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無數是也。食力,庶人也。
少頃,有閒也。【孟子】少則洋洋焉。
短也。訾人曰少之,猶稱人曰多之也。【史記·蘇秦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
【廣韻】式照切【韻會】【正韻】失照切,燒去聲。【玉篇】幼也。【增韻】老之對也。【易·本義】兩儀者始,爲一畫,以分隂陽。四象者次,爲二畫,以分太少。
少儀。【禮記】篇名。少室,山名。
副貳也。【前漢·賈誼傳】於是爲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註】副三公者。
姓。漢下邽令少年唯。
叶書久切,音守。【歐陽修·杜祁公墓銘】君子豈弟,民之父母。公雖百齡,人以爲少。母音畝。
【正字通】入宥韻。【歐陽修·蔡君山墓銘】父不哭子,老不哭少。嗟夫君山,而不得壽。◎按今文少作幼。《正字通》古小少同。加丿,轉注。

◎ 留的意思

【午集上 • 田】留·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5

【正字通】俗畱字。

总述:诗句把火遥看且少留出自《衡州夜后把火看花留客》。作者是唐朝诗人吕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