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蔡琰归时鬓已秋

诗句
蔡琰归时鬓已秋
拼音
 cài yǎn guī shí bìn yǐ qiū
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
下平十一尤
上一句
明妃去日花应笑
下一句
一曲单于暮烽起

「蔡琰归时鬓已秋」出自:《绥州作》

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
望乡孤客倚高楼。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蔡琰归时鬓已秋」作者: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是诗人韦应物的后代。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召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

「蔡琰归时鬓已秋」辞典释义

◎ 蔡琰的意思

⒈  人名。(西元172~?)​字文姬,东汉陈留人,蔡邕之女,有才思,解音律,嫁卫仲道,夫亡无子。兴平年间,天下丧乱,为胡骑所获,在胡十二年,曹操以金璧赎归之。作〈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后再嫁董祀。

◎ 归的意思

【辰集下 • 止】归·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4

〔古文〕【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
【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
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
【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
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歸妹,卦名。
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
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
【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
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
姓。
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
忘歸,矢名,見【公孫子】。
姊歸,鳥名。當歸,藥名。
【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籀省作㱕。漢作歸。

◎ 时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时·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6

〔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
【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
【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疏】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
【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地名。【左傳·莊九年】戰于乾時。【註】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姓。【廣韻】良吏傳有時苗。《何氏姓苑》云:今鉅鹿人。
與塒同。【詩·王風】雞棲于塒。【釋文】塒,本亦作時。
【韻補】叶上紙切。【王粲·七釋】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修業,與世同理。
叶側吏切。【屈原·離騷】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獨窮苦乎此時也。叶下態,態音替。

◎ 鬓的意思

【亥集上 • 髟】鬓·康熙筆画:24·部外筆画:14

【唐韻】【集韻】【韻會】必刃切,音儐。【說文】頰髮也。【釋名】鬢,峻也。所居高峻也。【又】其上連髮曰鬢。鬢,濱也。濱,崖也。爲面頰之崖岸也。【晉語】美鬢長大則賢。【註】鬢,髮類也。

◎ 已的意思

【寅集中 • 己】已·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0

【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止也,畢也,訖也。【廣韻】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
【玉篇】退也。【廣韻】去也,棄也。【書·堯典】試可乃已。【論語】三已之。
太也。【廣韻】已,甚也。【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
【廣韻】過事語辭。【史記·灌夫傳】已然諾。【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
【類篇】語已也。【增韻】語終辭。【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
踰時曰已而。【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
與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前漢·張良傳】殷事以畢。
【廣韻】【集韻】羊吏切,音異。義同。

◎ 秋的意思

【午集下 • 禾】秋·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4

〔古文〕龝【唐韻】七由切【集韻】【韻會】雌由切【正韻】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時。【爾雅·釋天】秋爲白藏。【註】氣白而收藏也。【釋名】秋,就也,言萬物就成也。
繒也,繒迫品物使時成也。
【說文】禾穀熟也。【禮·月令】孟夏麥秋至。【澔曰】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書·盤庚】乃亦有秋。
【禮·鄕飮酒義】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註】愁讀爲揫,斂也。察嚴殺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猶湫也。湫者,憂悲狀也。
九月爲三秋。【詩·王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四秋。【管子·輕重乙篇】歲有四秋,而分有四時。故曰:農事且作,請以什伍農夫賦耜鐵。此謂春之秋。大夏且至,絲纊之所作,此謂夏之秋。大秋成,五穀之所會,此謂秋之秋。大冬營室中,女事紡績緝縷之所作,此謂冬之秋。
【廣韻藻】竹秋,三月也。蘭秋,七月也。
秋秋,馬騰驤貌。【前漢·禮樂志】飛龍秋游上天。
【揚雄·羽獵賦】秋秋蹌蹌入西園。【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註】秋秋,猶蹌蹌。謂舞也。
春秋,魯史名。
大長秋,皇后官名。【前漢·百官表】景帝更將行爲大長秋。【師古註】將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時,長者,恆久之義。
姓。
七遙切,音鍫。【揚雄賦】秋秋蹌蹌。蕭該讀。
【荀子·解蔽篇】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簫。秋與簫爲韻。
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記】北方老嫗八九十歲,齒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嬰兒,名秋姑。秋讀如蒭酒之蒭。

总述:诗句蔡琰归时鬓已秋出自《绥州作》。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