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蓬鬓哀吟长城下
- 拼音
- péng bìn āi yín cháng chéng xià
- 平仄
- 平仄平平仄平仄
- 韵脚
- 上声二十一马、去声二十二祃
- 上一句
- 万里还乡未到乡
- 下一句
- 不堪秋气入金疮
「蓬鬓哀吟长城下」出自:《逢病军人》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蓬鬓哀吟长城下」作者: 卢纶
「蓬鬓哀吟长城下」辞典释义
◎ 蓬鬓的意思
⒈ 鬓发蓬乱。
引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三:“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鬢衰颜不復粧。”
唐 卢纶 《逢病军人》诗:“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宁调元 《武昌狱中书感》诗:“岂独桑田能变海,似怜蓬鬢已添霜。”◎ 哀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哀·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6
【唐韻】烏開切【集韻】【韻會】【正韻】於開切,音唉。【說文】閔也。【玉篇】哀傷也。【書·大誥】允蠢鰥寡哀哉。【詩·豳風】哀我人斯。
又【爾雅·釋訓】哀哀悽悽,懷報德也。【詩·小雅】哀哀父母。又憐也,愛也。【呂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又【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註】哀駘,醜貌;它,其名。又【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又姓。【風俗通】魯哀以後,因諡爲姓。【前漢·王莽傳】梓潼人哀章。【姓譜】宋有哀長吉。【正字通】明嘉靖進士哀貞,上命攺哀爲衷。又國名。【後漢·南蠻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 吟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吟·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4
〔古文〕唫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音切,音崟。【說文】呻也。【廣韻】歎也。
又【增韻】哦也,咏也,鳴也。【莊子·德充符】倚樹而吟。【戰國策】晝吟宵哭。【楚辭·漁父】行吟澤畔。【荀子·不苟篇】盜跖吟口。【註】吟咏長在人口也。【後漢·梁冀傳】口吟舌言。【註】謂語吃不能明了。又姓。【正字通】唐嘉州刺史吟約。又音含。【前漢·郊祀歌】靈安留,吟靑黃。【註】服虔曰:吟音含。○按師古云:服說非也。吟,歌誦也,靑黃,四時之樂也。然服有此音,今存之。又【集韻】牛錦切,音僸。【揚雄·解嘲】蔡澤雖噤吟,而笑唐舉。【註】師古曰:噤吟,頷頤之貌。吟,魚錦反。又【集韻】宜禁切,音。長咏也。【韓愈·同宿聮句】白鶴叫相喑。喑或作吟,吟去聲。又音噤。【史記·淮隂侯傳】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註】吟,巨蔭反。又音琴。亦見【史記·淮隂侯傳索隱註】。【說文】或作䪩訡。【集韻】亦作欽。◎ 长城的意思
⒈ 供防御用的绵亘不绝的城墙。 春秋 战国 时各国出于防御目的,分别在边境形势险要处修筑长城。 《左传·僖公四年》载有“楚国 方城 以为城”的话,这是有关 长城 的最早记载。 战国 时 齐、楚、魏、燕、赵、秦 和 中山 等国相继兴筑。 秦始皇 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 匈奴 的南侵,将 秦、赵、燕 三国的北边 长城 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城西起 临洮 (今 甘肃省 岷县 ),北傍 阴山,东至 辽 东,俗称“万里长城”。至今尚有遗迹残存。此后 汉、北魏、北齐、北周、隋 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明 代为了防御 鞑靼、瓦剌 的侵扰,自 洪武 至 万历 时,前后修筑 长城 达十八次,西起 嘉峪关,东至 辽 东,称为“边墙”。 宣化、大同 二镇之南, 直隶、山西 界上,并筑有内 长城,称为“次边”。总长约6700公里,大部分至今仍基本完好。为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
⒉ 喻指可资倚重的人或坚不可摧的力量。
引《宋书·檀道济传》:“道济 见收,脱幘投地曰:‘乃復坏汝万里之长城。’”
《新唐书·隐逸传·秦系》:“长卿 自以为五言长城, 系 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宋 陆游 《书愤》诗:“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鬢已先斑。”
柳亚子 《寄朱玉阶总司令延安》诗:“武力由来属民众, 中华 民族此长城。”◎ 下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下·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2
〔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叶胡佐切,音賀。【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总述:诗句蓬鬓哀吟长城下出自《逢病军人》。作者是南北朝诗人卢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