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拂露金舆丹旆转

诗句
拂露金舆丹旆转
拼音
 fú lù jīn yú dān pèi zhuǎn
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
上声十六铣、去声十七霰
下一句
凌晨黼帐碧池开

「拂露金舆丹旆转」出自:《帝幸兴庆池戏竞渡应制》

拂露金舆丹旆转,凌晨黼帐碧池开。南山倒影从云落,
北涧摇光写溜回。急桨争标排荇度,轻帆截浦触荷来。
横汾宴镐欢无极,歌舞年年圣寿杯。

「拂露金舆丹旆转」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拂露金舆丹旆转」辞典释义

◎ 拂的意思

【卯集中 • 手】拂·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敷勿切,音髴。【說文】過擊也。【徐鍇曰】擊而過之也。
【廣韻】去也,拭也,除也。【禮·曲禮】進几杖者,拂之。【疏】拂去塵埃也。【後漢·黨錮傳】激揚名聲,互相題拂。
絕也。【吳語】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
【正韻】矯也,逆也。
拂塵具。【南史·顯達傳】麈尾蠅拂,是王謝家許。
舞名。【唐書·禮樂志】白鳩,吳拂,舞曲也。【通鑑辨誤】王僧虔奏,大明中,卽以宮縣合和鞞拂。按鞞拂皆舞名,拂舞出自江左,舊云吳舞,檢其歌,非吳舞也。
【集韻】【韻會】符勿切,音佛。與咈通。違也,戾也。【易·頤卦】顚頤拂經于丘。【詩·大雅】四方以無拂。【箋】拂,猶佹也,言無復佹戾者。
【集韻】【韻會】【正韻】薄密切。與弼同。輔也。【孟子】入則無法家拂士。
【集韻】普密切,讀與匹近。拂泊,風動貌。
方未切,音沸。㧍拂,形似也。通作髴。
父沸切,音狒。與㩌同。搏擊也。
【道藏·馮夫人詩】挺穎德音子,神英乃高拂。天岳臨空搆,洞深幽䆳。

◎ 露的意思

【戌集中 • 雨】露·康熙筆画:20·部外筆画:12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路。【說文】潤澤也。从雨路聲。【玉篇】天之津液,下所潤萬物也。【釋名】露,慮也。覆慮物也。【大戴禮】陽氣勝,則散爲雨露。【五經通義】和氣津凝爲露。【蔡邕·月令】露者,隂之液也。【白虎通】露者,霜之始。【禮·月令】孟秋,白露降。【詩·召南】厭浥行露。【箋】厭浥然濕,道中始有露,謂二月中嫁娶時也。
【小雅】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屈原·離騷】朝飮木蘭之墜露。【前漢·鼂錯傳】覆露萬民。【註】如淳曰:覆,䕃也。露,膏澤也。【春秋緯】武露布,文露沉。【註】甘露降其國,布散者,人尙武,沉重者,人尙文。
【玉篇】露,見也。【集韻】彰也。【禮·孔子閒居】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疏】露見而生。【左傳·襄三十一年】其暴露之。【戰國策】諸侯見齊之罷露。【註】在野曰露。
【左傳·昭元年】勿使有所壅閼湫底,以露其體。【註】露,羸也。【疏】肌膚瘦,則骸骨露也。
【正字通】軍中捷書曰露布。【後漢·禮儀志】請驛馬露布。【文心雕龍】露布者,露版不封,布諸視聽。
臺名。【史記·孝文紀】常欲作露臺。
【史記·楚世家】蓽露藍縷。【註】服虔曰:蓽露,柴車素大輅也。【後漢·靈帝紀】得民家露車共乗之。
【揚子·方言】覆結或謂之承露。
【正字通】庫露,器名。【皮日休詩】襄陽作髹器,中有庫露眞。【註】玲瓏空虛,故曰庫露。今諺呼書格曰庫露格。
【前漢·董仲舒傳】玉杯蕃露。【註】皆其所著書名也。【字彙補】繁露,冕之繅旒也。董仲舒春秋繁露,程大昌演繁露,皆取此義。
露,書法也。【王愔·文字志】其阿那若濃露之。
【爾雅·釋草】蔠葵,繁露。【註】承露也,大莖小葉,華紫黃色。
【汲冢周書】渠叟以䶂犬。䶂犬者,露犬也。能飛,食虎豹。
白露、寒露,節名。見【後漢·律曆志】。
【詩·邶風】胡爲乎中露。【傳】中露,衞邑也。
姓。【廣韻】史記三皇紀,其後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申呂,皆姜姓之後,爲諸侯。【魯語】以露堵父爲客。【風俗通】漢有上黨都尉露平。

◎ 金的意思

【戌集上 • 金】金·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居音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音今。【易·繫辭註】天地之數,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爲金。【書·洪範】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傳】金可以攺更。【疏】可銷鑄以爲器也。【又】從革作辛。【傳】金之氣味。【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氣味。
金有五色。【說文】五色金,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傳】金銀銅也。【前漢·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爲上,白金爲中,赤金爲下。【註】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師古曰:金者五色,黃金、白銀、赤銅、靑鉛、黑鐵。
【公羊傳·隱五年】百金之魚。【註】百金,猶百萬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莊子·逍遙遊】不過數金。【註】百金,金方寸,重一斤爲一金。百金,百斤也。【史記·平準書】黃金一斤。【註】索隱曰:如淳云:時以錢爲貨,黃金一斤直萬錢,非也。
臣瓚云:秦以一鎰爲一金,漢以一斤爲一金,是其義也。董彥遠曰:漢一斤金四兩,直二千五百文。【正字通】或曰古十兩爲一斤。兵法:興師一萬,日費千金。燕昭王以千金養士,皆此數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銖爲一金也。
樂有八音,一曰金。【左傳·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疏】金奏,擊鐘以爲奏樂之節。金,謂鐘及鎛也。【周禮·春官·鍾師】掌金奏。
兵也。【禮·中庸】衽金革。【朱註】金戈兵之屬。
【韻會】軍行鉦鐸曰金。【釋名】金鼓。金,禁也,爲進退之禁也。【前漢·李陵傳】聞金聲而止。【註】金,鉦也。一名鐲。
黃色也。【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註】金芝,色像金也。【李白·宮中行樂詞】柳色黃金嫩。
堅也。【前漢·司馬相如傳】上金隄。【註】金隄,言水之隄塘,堅如金也。【賈誼·過秦論】金城千里。
官名。【周禮·秋官】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靑之戒令。【魏志·王修傳】行司金中郞將。【唐書·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遼史·國語解】隂山採金置冶採鍊,名山金司。【元史·世祖紀】置淮南淘金司。
【前漢·百官公卿表】更名執金吾。【註】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銅爲之,黃金塗兩末,謂爲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執焉。
【論語·摘輔象】風后受金法。【註】金法,言能決理是非也。
地名。【五音集韻】金州,周爲附庸國,魏於安康縣置東梁州,後周攺爲金州。
【前漢·地理志】金城郡。【註】昭帝始元六年置。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瓚曰:稱金,取其堅也。【方輿勝覽】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氣,埋金鎮之,故名。
山名。【廣輿記】在鎮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頭陀於此開山得金,故名。
【述異記】黃金山,生交讓樹。【又】南金山有師子獸。
臺名。【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謂黃金臺。
花名。【五代史·附錄】湯城淀池多異花。一曰旱金,大如掌。
樹名。【洞冥記】影蛾池北有生金樹。破之皮閒有屑,如金而色靑,亦名靑金樹。
草名。【周禮·春官·鬱人註】鬱金香草,宜以和鬯。
【拾遺記】祖梁國獻蔓金苔。【正字通】百兩金,藥名。
【唐本草】牡丹,亦名百兩金。
古天子號。【帝王世紀】少昊氏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
國號。【金史·太祖紀】國有金水,源產金,故號大金。
姓。【五音集韻】古天子,金天氏之後。
漢複姓。金留氏,出《姓苑》。
書名。【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註】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唐書·藝文志】海蟾子元英還金篇一卷。【宋史·藝文志】叢金訣一卷。
神名。【前漢·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註】金形似馬,碧形似雞。
闕門名。【前漢·公孫弘傳】待詔金馬門。【註】武帝時更名魯班門爲金馬門。
金精,珠名。見【博雅釋珠】。
鍾名。【拾遺記】帝顓頊有浮金之鍾。
星名。【酉陽雜俎】北斗第三星曰視金。【淸異錄】高麗謂星曰屑金。
金丹。【抱朴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經。
石名。【淮南子·地形訓】黃澒五百歲生黃金。【註】澒,水銀也。黃金,石名。
去聲。【字彙補】音噤。【荀子·解蔽篇】金口閉舌。
【韻補】叶居良切,音疆。【易林】剛柔相傷,火爛銷金。

◎ 舆的意思

【酉集下 • 車】舆·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10

【廣韻】以諸切【集韻】【韻會】羊諸切【等韻】雲諸切,音余。【說文】車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輿人爲車。【註】輿人專作輿,而言爲車者,車以輿爲主也。【後漢·輿服志】上古聖人觀轉蓬始爲輪,輪行不可載,因物生智,復爲之輿。【韻會】《詩詁》曰:輈軸之上加板以載物,軫、軾、轛、較之所附植,輿,其總名也。
乗輿。【蔡邕·獨斷】天子所御車馬、衣服、器械、百物曰乗輿。【註】輿,車也。乗,載也。
【韻會】權輿,始也。造衡自權始,造車自輿始也。
【正韻】堪輿,天地之總名。【前漢·藝文志】《堪輿金匱》十四卷。【註】堪,天道。輿,地道。
載而行之之意。【左傳·僖十一年】敬禮之輿也。【註】謂其載禮以行也。
【襄二十四年】令名德之輿也。
負也。【戰國策】百人輿瓢而趨。
【廣韻】多也。【集韻】衆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晉文公聽輿人之誦。
【韻會】扶輿,佳氣貌。
美稱。【司馬相如·子虛賦】扶輿綺靡。
輿人,賤官。【左傳·昭四年】輿人納之。
丘輿,地名。【左傳·成四年】鄭公子偃敗諸丘輿。【註】鄭地。
平輿。【後漢·郡國志】平輿,屬汝南郡。【註】古沈子國也。
姓。【韻會】周大夫伯輿之後。
【廣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增韻】舁車也。兩手對舉之車。【集韻】或作轝。【史記·封禪書】作轝。轝字从車从與,作車與。

◎ 丹的意思

【子集上 • 丶】丹·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㣋【唐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正韻】都艱切,音單。赤色丹砂也。【書·禹貢】礪砥砮丹。【山海經】丹以赤爲主,黑白皆丹之類。【陶弘景曰】卽朱砂也。
道家以烹鼎金石爲外丹,吐故納新爲內丹。【黃庭經】九轉八瓊丹。【註】八者:朱砂,雄黃,空靑,硫黃,雲母,戎鹽,硝石,雌黃也。
【博物志】和氣相感,則陵出黑丹。仁主壽昌,民延壽命,天下太平。
以朱色塗物曰丹。【揚雄·解嘲】朱丹其轂。
容美曰渥丹。【詩·秦風】顏如渥丹。
赤心無僞曰丹。【謝朓詩】旣秉丹石心,寧流素絲涕。
姓。漢丹玉,宋丹山,明丹衷。
丹陽,郡名。漢武帝攺鄣郡爲丹陽郡。晉武帝分立宣城,毗陵二郡。
州名。本赤翟地,元魏置汾州,後改丹州。
【崔豹古今註】丹徼,南方徼,色赤,故稱丹徼,爲南方之極也。
丹丹,國名。見【南史】。
【山海經】鳳凰產于丹穴。
竊丹,鳥名。爲九鳳之一。
牡丹,花名。【本草】一名鼠姑。
木丹,梔子花別名。紫丹,茈草別名。
叶都懸切,音顚。【陸機·羅敷歌】南崖充羅幕,北渚盈輧軒。淸川含藻景,高岸被華丹。【說文】丹巴,越赤石。外象丹井,中象丹形,靑彤雘等字从此。

◎ 旆的意思

【卯集下 • 方】旆·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6

【唐韻】【集韻】【韻會】蒲蓋切,音沛。【說文】作旆。繼旐之旗也,沛然而垂。从㫃,聲。【爾雅·釋天】繼旐曰旆。【註】帛續旐,末爲燕尾者。【釋名】雜帛爲旆,以雜色綴其邊爲翅尾也。將帥所建,象物雜也。【詩·小雅】白旆央央。【傳】白旆,繼旐者也。【左傳·昭十三年】建而不旆。【註】旆,游也。
【詩·小雅】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傳】旆旆,旒垂貌。【朱傳】旆旆,飛揚之貌。
【詩·大雅】荏菽旆旆。【傳】旆旆然長也。
【集韻】蒲掇切,音跋。義同。
【韻補】叶蒲枚切。【琳·大荒賦】華蓋建杠,招搖樹旆。攝提運杓,文昌承魁。旆原字从㫃从。

◎ 转的意思

【酉集下 • 車】转·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1

【廣韻】【集韻】【韻會】陟兗切【正韻】止兗切,專上聲。【說文】轉運也。【前漢·韓安國傳】轉粟輓輸以爲之備。
【廣韻】動也,旋也。【詩·周南】輾轉反側。【註】輾者轉之半,轉者輾之周。
【韻會】軫轉,無窮也。【揚子·太經】軫轉其道。
【廣韻】知戀切【集韻】【韻會】【正韻】株戀切,專去聲。凡物自轉則上聲,以力轉物則去聲。
車上衣裝曰轉。【左傳·襄二十四年】踞轉而鼓琴。

总述:诗句拂露金舆丹旆转出自《帝幸兴庆池戏竞渡应制》。作者是唐朝诗人李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