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一两棕鞋八尺藤
- 拼音
- yī liǎng zōng xié bā chǐ téng
- 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韵脚
- 下平十蒸
- 下一句
- 广陵行遍又金陵
「一两棕鞋八尺藤」出自:《忆原上人》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
不知竹雨竹风夜,吟对秋山那寺灯。
不知竹雨竹风夜,吟对秋山那寺灯。
「一两棕鞋八尺藤」作者: 戴叔伦
「一两棕鞋八尺藤」辞典释义
◎ 一两的意思
⒈ 计量单位。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为一两,一两为十钱。
引《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銖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为一两。”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銖为二千四百黍之重。”⒉ 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
引《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
《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唐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⒊ 犹一双。
引明 刘绩 《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 广陵 行徧又 金陵。”
⒋ 指少数。
引《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
《晋书·纪瞻传》:“然失之者亿万,得之者一两耳。”
《红楼梦》第九回:“谁敢望‘请’,只求听一两句话就有了。”
老舍 《正红旗下》二:“母亲是不喜欢算计一两文钱的人。”⒌ 一辆。
引《史记·货殖列传》“牛车千两” 唐 张守节 正义:“车一乘为一两。”
◎ 棕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棕·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集韻】同椶。
◎ 鞋的意思
【戌集中 • 革】鞋·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6
【廣韻】【集韻】戸佳切,音膎。【釋名】鞋,解也。著時縮其上如履然,解其上則舒解也。【玉篇】本作鞵。
又【集韻】懸圭切,音攜。系也。又公蛙切,音媧。車上系。◎ 八的意思
【子集下 • 八】八·康熙筆画:2·部外筆画:0
【唐韻】博拔切【集韻】【韻會】【正韻】布拔切,音捌。【說文】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徐曰】數之八,兩兩相背,是別也。少隂數,木數也。【玉篇】數也。
又【集韻】補內切,音背。【趙古則六書本義】八,音背,分異也,象分開相八形,轉爲布拔切,少隂數也。又【韻補】叶筆別切,音䇷。【張衡·舞賦】聲變諧集,應激成節。度終復位,以授二八。又【韻補】叶必益切,音璧。【張衡·西京賦】叉簇之所攙捔,徒搏之所撞㧙。白日未及移,巳獮其什七八。又八八。【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唐書·李懷光傳】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爲後。◎ 尺的意思
【寅集上 • 尸】尺·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1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赤。【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
又大尺曰施。【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註】施音遺,大尺之名。又【小爾雅】五尺謂之墨。【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又【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又法三尺,謂以三尺竹書寫法律,故俗謂舞文爲弁髦三尺。今以三尺爲具,非也。又叶昌約切,音綽。【詩·魯頌】是尋是尺。叶下作若。【韻會】通作赤。◎ 藤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藤·康熙筆画:21·部外筆画:15
【唐韻】【正韻】徒登切,音騰。【說文】藟也。今總呼草蔓延如藟者。
又【集韻】苰藤,草名。胡麻也。又州名。【韻會】隋攺永平州爲藤州。【唐書·李嗣眞傳】來俊臣獄興,嗣眞上書,流藤州。
总述:诗句一两棕鞋八尺藤出自《忆原上人》。作者是唐朝诗人戴叔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