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男儿须读五车书

诗句
男儿须读五车书
拼音
 nán ér xū dú wǔ chē shū
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六鱼
上一句
富贵必从勤苦得

「男儿须读五车书」的意思,全诗译文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但他仍像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男儿须读五车书」出自:《柏学士茅屋》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男儿须读五车书」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

「男儿须读五车书」辞典释义

◎ 男儿的意思

⒈  犹男子汉;大丈夫。

《东观汉记·公孙述传》:“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唐 高适 《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前蜀 花蕊夫人 《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博得锦衣归故里,功名方信是男儿。”
巴金 《家》三:“他不过觉得做一个‘男儿’应该抛弃家庭到外面去,一个人去创造出一番不寻常的事业。”

⒉  儿子。

晋 陶潜 《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法苑珠林》卷二五:“日月满足,产得男儿。”

⒊  对夫婿的称呼。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小叔叔説妾身有姦夫。妾身是儿女夫妻,怎下的药杀男儿?”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等我分娩了身孕,男儿三年孝满,恰好孩儿三岁,我便和你做夫妻。”

◎ 须的意思

【戌集下 • 頁】须·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3

【廣韻】錫兪切【集韻】【韻會】詢趨切,音需。【說文】面毛也。【易·賁卦】賁其須。【註】須之爲物上附者也。【疏】須上附于面。【釋名】頤下曰須。須,秀也。別作䰅。俗作鬚。
待也。【易·歸妹】歸妹以須。【詩·邶風】人涉卬否,卬須我友。
與通。【左傳·成十二年】日云莫矣,寡君須矣。【爾雅·釋詁】,待也。
資也,用也。與需通。【爾雅·釋獸須屬】獸曰釁,人曰撟,魚曰須,鳥曰狊。【疏】此皆氣倦體罷所須若此,故題云須屬也。
斯須,猶須臾也。【禮·樂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遲緩也。【左傳·成二年】子不少須,衆懼盡。【後漢·淸河孝王傳】且復須留。【註】《東觀記》須留,作宿留。
須女,星名。【史記·天官書·婺女註】正義曰:須女,四星。亦婺女,天少府也。須女,賤妾之稱,婦職之者。
國名。【春秋·僖二十二年】公伐邾,取須句。【公羊傳】作須朐。【前漢·地理志】東郡須昌縣,故須句國。
【左傳·定四年】分唐叔以密須之鼓。【史記·周紀】文王伐密須。【註】密須氏,姞姓之國。今安定隂密縣是也。
邑名。【詩·邶風】思須與漕。【傳】須、漕,衞邑。
【後漢·郡國志】南陽郡順陽有須聚。
菜名。【爾雅·釋草】須薞無。【疏】詩谷風,采葑采菲。傳,葑須也。先儒以須葑蓯當之。孫炎云:須,一名葑蓯。
草名。【爾雅·釋草】臺,夫須。【疏】臺,一名夫須。莎草也。
鳥名。【爾雅·釋鳥】鷉,須鸁。【疏】鷉,一名須鸁。
兵器。【䆁名】須盾,本出於蜀。須,所持也。
【揚子·方言】須,捷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弊謂之須捷。
姓。【左傳·莊十七年】有須遂氏。【戰國策】魏大夫須賈。
人名。【左傳·僖二十四年】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左思·吳都賦】旗魚須。【註】以魚須爲旗之竿也。
【集韻】逋還切,音斑。班也。【禮·玉藻】笏,大夫以魚須文竹。【釋文】崔云:用文竹及魚班也。隱義云:以魚須飾文竹之邊。須音班。
叶心秋切,音修。【息夫躬辭】嗟若是兮欲何留,撫神龍兮攬其須。【陸雲·九愍】生遺年而有盡,居靜言其何須。將輕舉以遠覽,眇天路而高遊。【註】須,求也。【說文徐註】此本須鬢之須。頁,首也。彡,毛飾也。借爲所須之須。俗書从水,非。毛氏曰:須與湏別。湏,火外切。爛也。

◎ 读的意思

【酉集上 • 言】读·康熙筆画:22·部外筆画:15

【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音獨。【說文】誦書也。【徐鍇曰】讀猶瀆也。若四瀆之引水也。【詩·鄘風】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毛傳】抽也。【鄭箋】抽猶出也。【朱傳】誦言也。【禮·文王世子】冬讀書,典書者詔之。
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疏】《孝經緯》云:祝融之樂曰《屬讀》。
曲名。【唐書·禮樂志】《讀曲》,宋人爲彭城王義康作也。
官名。【唐書·百官志】集賢殿書院有侍讀學士,掌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
姓,見【姓苑】。
【集韻】【韻會】大透切,音豆。義同。【周禮·天官·宮正註】鄭司農讀火絕之。《釋文》徐音豆。
【增韻】句讀,凡經書成文語絕處謂之句。語未絕而點分之以便誦詠,謂之讀。今祕省挍書式:凡句絕,則點於字之旁讀,分則微點於字之中閒。
【韻會】通作投。【馬融·長笛賦】察度於句投。【註】說文曰:逗,止也。投與逗古字通,音豆。投,句之所止也。○按此則讀與逗通。逗又與投通。
叶亭歷切,音狄。【蘇轍·醉吟庵詩】詩成付與醉中讀,知有淸溪可終日。

◎ 五车的意思

⒈  见“五车书”。

⒉  星名。亦称五潢,属毕宿,共有五星。

《史记·天官书》:“軫南众星曰天库楼;库有五车。”
张守节 正义:“天库一星,主太白, 秦 也,在五车中。”
《晋书·天文志上》:“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北。五车者,五帝车舍也,五帝坐也,主天子五兵,一曰主五穀丰秏……其中五星曰天潢。”
郭沫若 《星空》诗:“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

⒊  古代统治者使用的五种车子。参见“五輅”。

《南齐书·礼志上》:“五车玉輅为上,金輅次之。”
《宋史·舆服志一》:“万乘一出,五车必载,所以警众也。”

⒋  古代的五种兵车。即戎路、广车、阙车、苹车、轻车。参阅《周礼·春官·车仆》。

唐 贾至 《燕歌行》:“五车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

◎ 书的意思

【辰集上 • 曰】书·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6

【廣韻】傷魚切【集韻】【韻會】【正韻】商居切,音舒。【說文】作,著也。从聿从者。隷省作書。【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註】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註】書,六書之品。
【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藝,五曰六書。【註】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愼·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書有六體。【前漢·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隷書、繆篆、蟲書。
【說文】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隷書。
【尙書序疏】諸經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從事著,聖賢闡敎,事顯於言,言愜羣心,書而示法,旣書有法,因號曰書。故百氏六經總曰書也。【史記·禮書註】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釋名】書,庶也。紀庶物也。
【詩·小雅】畏此書。【傳】書,戒命也。【疏】古者無紙,有事書之於,故曰書。
【周禮·天官·司書註】主計會之簿書。
【左傳·昭六年】鄭人鑄書。【註】鑄書於鼎。
【左傳·昭六年】叔向使詒子產書。○按卽書牘也。
【前漢·董仲舒傳】對亡應書者。【註】書,謂詔書也。
官名。【前漢·成帝紀】初置尙書,員五人。
【百官公卿表】中書謁者。

总述:诗句男儿须读五车书出自《柏学士茅屋》。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