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矫士常慅慅

诗句
矫士常慅慅
拼音
 jiǎo shì cháng sāo sāo
平仄
仄仄平平平
韵脚
下平四豪
上一句
天网信崇大
下一句
逸目骈甘华

「矫士常慅慅」出自:《春归昌谷》

束发方读书,谋身苦不早。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
天网信崇大,矫士常慅慅。逸目骈甘华,羁心如荼蓼。
旱云二三月,岑岫相颠倒。谁揭赪玉盘,东方发红照。
春热张鹤盖,兔目官槐小。思焦面如病,尝胆肠似绞。
京国心烂漫,夜梦归家少。发轫东门外,天地皆浩浩。
青树骊山头,花风满秦道。宫台光错落,装尽偏峰峤。
细绿及团红,当路杂啼笑。香风下高广,鞍马正华耀。
独乘鸡栖车,自觉少风调。心曲语形影,只身焉足乐。
岂能脱负檐,刻鹤曾无兆。幽幽太华侧,老柏如建纛。
龙皮相排戛,翠羽更荡掉。驱趋委憔悴,眺览强容貌。
花蔓阂行輈,縠烟暝深徼。少健无所就,入门愧家老。
听讲依大树,观书临曲沼。知非出柙虎,甘作藏雾豹。
韩鸟处矰缴,湘鯈在笼罩。狭行无廓落,壮士徒轻躁。

「矫士常慅慅」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河南昌谷(今河南省宜阳县)人。唐皇室远支。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务的从九品小官)。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

「矫士常慅慅」辞典释义

◎ 矫的意思

【午集中 • 矢】矫·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12

【唐韻】居夭切【集韻】【韻會】舉夭切,驕上聲。【說文】揉箭箝也。【搏雅】直也。【禮·部韻略】揉曲爲矯。【易·說卦】坎爲矯輮。【疏】使曲者直爲矯,使直者曲爲輮。【史記·平津侯傳】矯矢累弦。【註】正曲使直也。【前漢·成帝詔】民彌惰怠,將何以矯之。【註】矯,正也。【劉勰·新論】搒檠者,矯不正也。
【玉篇】詐也,擅也。【類篇】妄也。【字彙】託也。通作撟。【書·呂】奪攘矯虔。【前漢·高帝詔】作撟虔。【註】稱詐爲矯,强取爲虔。【左傳·昭二十六年】矯誣先王。【史記·汲黯傳】矯制持節,發河南倉廩,以振貧民。【前漢·高帝紀】羽矯殺卿子冠軍。【註】托懷王命而殺之也。【大戴禮】非其事而居之,矯也。
【爾雅·釋訓】矯矯,勇也。【博雅】武也。【詩·魯頌】矯矯虎臣。【周頌】作蹻蹻。【註】武貌。
强也。【禮·中庸】强哉矯。【荀子·臣道篇】作撟然剛折。【註】强貌。
【類篇】舉也。【陶潛·歸去來辭】時矯首而遐觀。【揚雄·甘泉賦】作撟首。
【博雅】飛也。【孫綽·遊天台山賦】整輕翮而思矯。【揚子·方言】作䎗。
姓。【風俗通】晉大夫矯父之後,前漢右將軍矯望,後漢逸民矯愼。矯,一作蟜。
【韻會】嬌廟切,驕去聲。與撟同。
詐也。
强亢貌。
高舉貌。本【毛氏韻增】。
【集韻】【韻會】居妖切,音驕。矢躍出也。【神異東荒經】東王公與玉女投壷,每投千二百矢矯。
矯矯,高舉貌。【前漢·敘傳】賈生矯矯,弱冠登朝。【師古曰】合韻音驕。
【字彙補】其嬌切,音橋。亦姓也。【史記·仲尼弟子傳】江東人矯子庸疵。【註】矯,音橋。師古云:矯疵,字子庸。與撟蹻蟜通。【正韻】作同橋,非。

◎ 士的意思

【丑集中 • 士】士·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0

【廣韻】【集韻】【韻會】鉏里切,音仕。四民士爲首。【詩·大雅】譽髦斯士。【禮·王制】命鄕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司徒論選士之秀者,升之學,曰俊士。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鄕,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升之司馬,曰進士。
官總名。【書·立政】庶常吉士。【禮·王制】天子之元士,諸侯之上士,中士,下士。
【孔安國曰】士,理官也,欲得其曲直之理也。【書·舜典】帝曰:臯陶,汝作士。【左傳·僖二十八年】士榮爲大士。
漢制,嘗爵爲公侯奪免者,曰公士。
【前漢·鄒陽傳】武力鼎士。【註】能舉鼎者。
【前漢·李尋傳】拔擢天士。【註】能知天道者。
【後漢·李業傳】王莽以業爲酒士。【註】時官酤酒,故置酒士。
侍從之士。【通鑑】唐杜如晦等十八學士,時謂之登瀛州。
士卒。【左傳·丘甲註】革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家語】孔子之宋,匡人以。甲士圍之。
男子通稱。【詩·周頌】有依其士
女之有士行者曰女士。【詩·大雅】釐我女士。
【管子·牧民篇】有士經。【註】士,事也。經,常也。
【梵書】釋子勤佛行者曰德士,無上士。
俗塐神像曰木居士。【韓愈詩】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山海經】大荒西有國,名淑士。
士鄕。【後漢·鄭傳】昔齊置士鄕。【註】管仲相桓公,制國爲二十一鄕,工商之鄕六,士鄕十五。
縣名,勇士縣,屬天水郡,見【後漢·西羌傳】。
姓。陶唐之苗裔士蔿之後,爲士氏,見【統譜】。
複姓,漢士孫瑞,扶風人。
與事通。【書·洛誥】見士于周。【註】悉來赴役也。【詩·豳風】勿士銜枚。【註】自今可勿爲行銜枚之事。
叶主矩切,音雨。【詩·大雅】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叶下父。父,音甫。【說文】士,事也。數始于一,終于十,从一从十。【集韻】本作。
與仕通。

◎ 常的意思

【寅集中 • 巾】常·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8

【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
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
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
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
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
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在西,避漢文帝諱,故改曰常山。
水名。【史記·夏本紀】常衞旣從。【註】常水,出常山上曲陽縣。【書·禹貢】作恆。
旂名。【周禮·春官】司常掌九旗之物名,日月爲常。【又】王建大常。【釋名】日月爲常。謂畫日月於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常服。【詩·小雅】載是常服。【傳】日月爲常服,戎服也。
【廣韻】倍尋曰常。
車戟名。【釋名】車戟曰常,長丈六尺,車上所持也。八尺曰尋,倍尋曰常,故曰常也。
木名。【爾雅·釋木】常棣。【註】關西棣樹,子如櫻桃,可食。【詩·小雅】彼爾維何,維常之華。
姓。【廣韻】出河內。【前漢·常惠傳】惠,太原人,甘露中爲右將軍。
與裳同。【說文】下帬也。【徐鉉曰】下直而垂,象巾,故从巾。今文作裳。

◎ 慅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慅·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10

【唐韻】【集韻】蘇遭切【韻會】【正韻】蘇曹切,音騷。【說文】動也。从心蚤聲。一曰起也。或作懆。
【集韻】先彫切,音蕭。【爾雅·釋訓】慅慅,勞也。
【集韻】采早切,音草。【詩·風】舒懮受兮,勞心慅兮。【註】慅,音草。受,叶時倒反。
【字彙補】子皓切,讀作澡。【荀子·正論篇】墨黥慅嬰。【註】當爲澡。
【集韻】七到切,音造。愁也。

◎ 慅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慅·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10

【唐韻】【集韻】蘇遭切【韻會】【正韻】蘇曹切,音騷。【說文】動也。从心蚤聲。一曰起也。或作懆。
【集韻】先彫切,音蕭。【爾雅·釋訓】慅慅,勞也。
【集韻】采早切,音草。【詩·風】舒懮受兮,勞心慅兮。【註】慅,音草。受,叶時倒反。
【字彙補】子皓切,讀作澡。【荀子·正論篇】墨黥慅嬰。【註】當爲澡。
【集韻】七到切,音造。愁也。

总述:诗句矫士常慅慅出自《春归昌谷》。作者是唐朝诗人李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