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晴云日照白鳞鳞
- 拼音
- qíng yún rì zhào bái lín lín
- 平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韵脚
- 上平十一真
- 上一句
- 秋叶风吹黄飒飒
- 下一句
- 归来得问茱萸女
「晴云日照白鳞鳞」出自:《九日宴》
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
「晴云日照白鳞鳞」作者: 北朝乐府
「晴云日照白鳞鳞」辞典释义
◎ 晴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晴·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慈盈切,音情。夝或作晴暒。【玉篇】雨止也,晴明也,無雲也。【史記·天官書】天晴而見景星。
又【韻補】叶慈良切。【張籍·祭韓愈詩】公因同歸還,居處各一方。中秋十六夜,魄圓天差晴。又【說文】夝,雨而夜除星見也。【註】今俗作晴,非。◎ 云的意思
【子集上 • 二】云·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2
【唐韻】【集韻】王分切【韻會】【正韻】于分切,音雲。【說文】山川氣也。象回轉形。後人加雨作雲,而以云爲云曰之云。【正字通】與曰音別義同。凡經史,曰通作云。
又運也。【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註】云:運動貌。又狎昵往復也。【詩·小雅】昏姻孔云。【朱傳】云:旋也。【左傳·襄二十九年】晉不鄰矣,其誰云之。【註】云:猶旋。旋歸之也。又語助。【詩·小雅】伊誰云憎。【史記·封禪書】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又陸佃曰:云者,有應之言也。【左傳·襄二十六年】子朱曰:朱也當御。三云:叔向不應。又云云:衆語也。《前漢·汲黯傳》上曰,吾欲云云。【註】猶言如此如此也。又云云:山名。【前漢·郊祀志】封大山禪云云:【註】云云:太山下小山。又云爲。【易·繫辭】變化云爲。又姓。漢云敞。又與芸同。【莊子·在宥篇】萬物云云。【註】盛貌。老子作芸芸。又紛云:興作貌。【呂覽·圜道篇】雲氣西行云云然。【前漢·司馬相如傳】威武紛云。俗作紜。又【韻補】叶于先切,言也。【韓愈·剝啄行】我謝再拜,汝無復云。往追不及,來可待焉。◎ 日照的意思
⒈ 阳光照射。
引汉 王充 《论衡·须颂》:“日照天下,远近广狭,难得量也。”
南朝 梁简文帝 《怨歌行》:“十五颇有餘,日照杏梁初。”
唐 包佶 《元日观百僚朝会》诗:“日照金觴动,风吹玉佩摇。”⒉ 遮阳之伞。
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我在 华胥国 里是个贵人,今要一把日照也不能够了,却叫我擎着荷叶遮身。”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轿前高高的一顶日照,十六名 江西 巡抚部院的亲兵。”⒊ 一天中太阳光照射的时间。日照长短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并和云量、云的厚度以及地形有关。夏季我国北方日照长,南方日照短,冬季相反。
引《人民日报》1982.3.27:“内蒙古 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雨量少而集中,有利于甜菜糖分的积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白的意思
【午集中 • 白】白·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旁陌切【集韻】【韻會】【正韻】薄陌切,音帛。【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
又【禮·檀弓】殷人尚白。又【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又【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又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註】白道,謂明道也。【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又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又白衣,給官府趨走者。【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又白徒,猶白身。【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又白丁。【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又白民。【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又白著。【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又【禮·玉藻】君衣狐白裘。【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又【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又【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又【前漢·法志】罪人爲白粲。【註】坐擇米使正白,三歲也。又【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又【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又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又旗名。【禮·明堂位】殷之大白。又罰爵名。【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又酒名。【禮·內則】酒淸白。【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又稻曰白,黍曰黑。【周禮·天官·籩人】其實䵄蕡白黑。又馬名。【詩·秦風】有馬白顚。【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又猛獸名。【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又蟲名。【爾雅·釋蟲】蟫白魚。【註】衣書中蟲也。又【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又草名。【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又三白,正月雪也。【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又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又梵言一年爲一白。【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又山名。【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又水名。【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又州名。【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又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又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又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又姓。黃帝後。【左傳】秦大夫白乙丙。又複姓。【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又白楊提,代北三字姓。又【諡法】外內貞復曰白。又【玉篇】告語也。【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義亦曰白。【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又【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又【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又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藪】有白鸞氏。【註】卽伯字。又叶旁各切,音薄。【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又叶房密切,音弼。【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偸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古文自。疾二切。◎ 鳞鳞的意思
⒈ 形容鳞状物。形容云彩。
引《文选·鲍照<还都道中作>诗》:“鳞鳞夕云起,猎猎晚风遒。”
吕延济 注:“鳞鳞,云貌。”
宋 范成大 《三登乐》词:“一碧鳞鳞横万里,天垂 吴 楚 四无人,櫓声自语向浮云。”
郑泽 《晚眺次钝根韵》:“鳞鳞夕云景,依依归鸟心。”⒉ 形容鳞状物。形容水波。
引唐 李群玉 《江南》诗:“鳞鳞别浦起微波,汎汎轻舟 桃叶 歌。”
明 何景明 《伯川词》:“锡山 之下兮 伯 之河,水鳞鳞兮石峩峩。”
林景行 《湖泛口占示贞壮》:“晚风翼翼浪吹衣,凉水鳞鳞翠入微。”⒊ 形容鳞状物。形容屋瓦。
引宋 陆游 《苦热》诗:“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下·西湖好处》:“独东偏无山,乃有鳞鳞万瓦,屋宇充满,此天生地设好处也。”
《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邓家庄 ﹞大门左右两边排列着那二十八棵红柳树,里面房间高大,屋瓦鳞鳞,只是庄门紧闭不开。”⒋ 形容鳞状物。形容田垅。
引宋 陈翥 《桐谱》:“命鑊以薙草,向阳以闢地,列行行之坑坎,有鳞鳞之位次,庸以植梧桐而异羣类也。”
元 乔吉 《庆东原·青田九楼山舟中作》曲:“渺渺山头路,鳞鳞山上田。”⒌ 鳞集貌。
引唐 黄滔 《萧山灵岩寺碑铭》:“不越闰而其宇鳞鳞,其徒翼翼。”
宋 梅尧臣 《赋孔雀送魏生》:“耸冠翕翼脩尾张,鳞鳞团花金缕翠。”
奚侗 《过马关》诗:“一撮 马关 开海市,鳞鳞楼阁出青苍。”⒍ 明亮貌。参见“磷2磷”。
引唐 张谔 《九日宴》诗:“秋叶风吹黄颯颯,晴云日照白鳞鳞。”
宋 欧阳修 《内直奉寄圣俞博士》诗:“霜云映月鳞鳞色,风叶飞空摵摵鸣。”
清 曹寅 《五月十一日夜集西堂限韵》诗之四:“清尘隐高树,万瓦光鳞鳞。”⒎ 象声词。车轮声。参见“轔轔”。
引清 黄钧宰 《金壶遯墨·大钱》:“咸丰 五年秋,道过 清江,闻车声鳞鳞然来,视之 钱 也。”
总述:诗句晴云日照白鳞鳞出自《九日宴》。作者是唐朝诗人张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