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行路岂知难
- 拼音
- xíng lù qǐ zhī nán
- 平仄
- 仄仄仄平平
- 韵脚
- 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
- 上一句
- 儿童漫相忆
- 下一句
- 露气入茅屋
「行路岂知难」出自:《倪庄中秋》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行路岂知难」作者: 元好问
「行路岂知难」辞典释义
◎ 行路的意思
⒈ 道路。
引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驱车出郊郭,行路正威迟。”
宋 谢翱 《效孟郊体》诗:“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郭沫若 《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我回顾我所走过了的半生行路,都是一任我自己的冲动在那里奔驰。”⒉ 路人。
引《后汉书·党锢传·范滂》:“行路闻之,莫不流涕。”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行路含情,犹其相愍。”
唐 长孙佐辅 《别友人》诗:“谁遣同衾又分手,不如行路本无情。”
清 顾炎武 《旅中》诗:“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 岂的意思
【酉集中 • 豆】岂·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3
【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䔇。【說文】還師振旅樂也。
又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又【集韻】【正韻】可亥切,音鎧。與凱愷通。軍勝之樂也。又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 知的意思
【午集中 • 矢】知·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陟离切【集韻】【韻會】珍離切【正韻】珍而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又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又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又【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又【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又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又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又【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又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又【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又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又【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难的意思
【戌集中 • 隹】难·康熙筆画:19·部外筆画:11
〔古文〕【廣韻】【韻會】那干切【集韻】那肝切,音䕿。【說文】鳥也。本作。
又【玉篇】不易之稱也。【書·臯陶謨】惟帝其難之。【咸有一德】其難其愼。又珠名。【曹植·美人行】珊瑚閒木難。【註】《南越志》曰:木難,金翅鳥沫所成碧色珠也。又姓。【正字通】南北朝難從党。見《姓苑》。又【集韻】【韻會】囊何切【正韻】奴何切。同儺。【集韻】難,卻除凶惡也。【周禮·春官·占夢】遂令始難歐疫。【夏官·方相氏】率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禮·月令】季春,命國難。【又】季冬命有司大難。又【詩·小雅】其葉有難。【傳】難然盛貌。【釋文】乃多反。又【集韻】乃可切,音娜。同橠。詳木部橠字註。又【廣韻】奴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旦切,音㬮。【廣韻】患也。【易·否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禮·曲禮】臨難毋苟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註】難,相與爲仇讎。又詰辨也。【唐史·韋處厚傳】張平叔議糶鹽,韋處厚發十難以詰之。又【書·舜典】惇德允元而難任人。【傳】難,拒也。【釋文】乃旦反。又【公羊·隱八年·我入邴傳】其言入何難也。【註】難,辭也。【釋文】乃旦反,一音如字。又【孟子】於禽獸又何難焉。【註】難,責也。又人名。【左傳·文元年】難也收子。【釋文】乃多反,一音如字。又叶音臡。【汲冢周書】旁隊外權,隳城湮溪。老弱單處,其謀乃難。
总述:诗句行路岂知难出自《倪庄中秋》。作者是金朝诗人元好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