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鴒原荒宿草

诗句
鴒原荒宿草
拼音
 líng yuán huāng sù cǎo
平仄
?平平仄仄
韵脚
上声十九皓
上一句
天伦恨莫俱
下一句
凤沼接亨衢

「鴒原荒宿草」出自:《赠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鴒原荒宿草」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

「鴒原荒宿草」辞典释义

◎ 鴒的意思

【亥集中 • 鳥】鴒·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5

【廣韻】【集韻】【韻會】郞丁切,音靈。鶺鴒,鳥名。【爾雅·釋鳥】䳭鴒,雝渠。【註】一名雝渠也。【陸璣疏】大如鷃雀,頸下黑如連錢,杜陽人謂之連錢。一名錢母,一名雝渠。一作脊令。【詩·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難。【疏】令,亦作鴒。

◎ 原的意思

【子集下 • 厂】原·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8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高平曰原,人所登。【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周禮·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禮·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爲天子勞農。
【前漢·食貨志】農漁商賈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馬相如傳】爾陿游原。【註】孟康曰:原,本也。
【爾雅·釋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貞。【朱傳】必再筮,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禮·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註】末,勿也。謂所食之餘,不可再進也。【前漢·禮樂志】以沛宮爲原廟。【註】師古曰:原,重也。言已立正廟,更重立也。
【韻會】推原也。【易·繫辭】原始要終。【前漢·薛宣傳】原心定罪。【註】師古曰:原,謂尋其本也。【管子·戒篇】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遊。【註】原,察也。
宥罪曰原。【晉書·潘岳傳】會詔原之。
通作源。【前漢·食貨志】猶塞川原爲潢洿也。【註】師古曰:原,謂水泉之本也。
姓。【廣韻】孔子弟子有原憲。【前漢·趙廣漢傳】潁川大姓原褚。【註】原褚,二姓也。
州名。【韻會】漢高平縣,魏爲鎮州,又攺原州。
【韻補】叶虞雲切。【史記·敘傳】懷王客死,蘭咎屈原。好諛信讒,楚幷于秦。

◎ 荒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荒·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6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呼光切,音肓。【說文】蕪也。一曰草掩地也。【周語】田疇荒蕪。【韓詩外傳】四穀不升謂之荒。【爾雅·釋天】果不熟爲荒。
廢也。【書·蔡仲之命】無荒棄朕命。【傳】無廢棄我命。
大也。【詩·周頌】天作高山,大王荒之。【書·益稷】惟荒度土功。【傳】大治度水土之功。
【書·禹貢】五百里荒服。【爾雅·釋地】觚竹、北戸、西王母、日下,謂之四荒。
掩也。【詩·周南】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空也。【吳語】荒成不盟。
蒙也。【禮·喪大記註】在旁曰帷,在上曰荒。
【集韻】同慌。【楚辭·哀郢】荒忽其焉極。
通肓。【史記·扁鵲列傳】搦髓腦揲荒。【註】荒,膏荒也。
地名。【水經注】荒谷東岸有冶父城。【梁元帝·覽賦】夕瞻荒谷之寺。
歲名。【爾雅·釋天】大歲在己曰大荒落。
姓,見【通志·氏族略】。

◎ 宿草的意思

⒈  隔年的草。

《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
孔颖达 疏:“宿草,陈根也,草经一年则根陈也,朋友相为哭一期,草根陈乃不哭也。”
后多用为悼亡之辞。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流尘集虚坐,宿草旅前庭。”
唐 戴叔伦 《赠康老人洽》诗:“多识故侯悲宿草曾看流水没桑田。”
宋 司马光 《送王待制知陕府》诗:“畴昔诚相契,间关分不渝。絶絃悲宿草,抚首念诸孤。”

⒉  借指坟墓。

清 周亮工 《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赖公之灵,徼天解网,沉寃获雪。南奔两亲之丧,伏处草土,收召魂魄。始得走一介,以生芻一束,告公于宿草之前。然已去公之没四年于兹矣!”

⒊  借指人已死多时。

清 宋荦 《吴汉槎归自塞外作歌以赠》:“归来两公已宿草,惟君怀抱犹豪雄。”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初三月》:“今二君已皆宿草,回溯前尘,恍如春梦。”

⒋  存留过夜的草料。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耕牛无宿草,仓鼠有餘粮。”

总述:诗句鴒原荒宿草出自《赠韦左丞丈(济。天宝七年以韦济为河南尹迁尚书左丞)》。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