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玉勒近迟回
- 拼音
- yù lēi jìn chí huí
- 平仄
- 仄仄仄平平
- 韵脚
- 上平十灰、去声十一队
- 上一句
- 金鞭遥指点
- 下一句
- 夹毂相借问
「玉勒近迟回」出自:《相逢行二首·其一》
秀色谁家子,云车珠箔开。
金鞭遥指点,玉勒近迟回。
夹毂相借问,疑从天上来。
蹙入青绮门,当歌共衔杯。
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
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
春风正澹荡,暮雨来何迟。
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
当年失行乐,老去徒伤悲。
持此道密意,毋令旷佳期。
「玉勒近迟回」作者: 李白
「玉勒近迟回」辞典释义
◎ 玉的意思
【午集上 • 玉】玉·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正韻】魚欲切【集韻】【韻會】虞欲切,音獄。【說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韻】烈火燒之不熱者,眞玉也。【易·鼎卦】鼎玉鉉。【疏】正義曰: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
又【說卦】乾爲玉爲金。【疏】爲玉爲金,取其剛之淸明也。【詩·大雅】金玉其相。【禮·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淸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管子·侈靡篇】玉者,隂之隂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溫不重,是以君子寶之。又水玉,水精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水玉磊砢。【註】水玉,水精也。又美貌也。【公羊傳·宣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疏】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史記·丞相世家】如冠玉耳。又珍食曰玉食。【書·洪範】惟辟玉食。【釋文】漢書云:玉食,珍食也。又時和曰玉燭。【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疏】言四時和氣,溫潤明照,故曰玉燭。又地名。【左傳·哀十二年】宋鄭之閒有地焉,曰:彌作,頃丘,玉暢,嵒,戈,鍚。【註】凡六邑。又河名。【正字通】後晉天福中,鴻臚卿張匡鄴使于闐,著行程記。言玉河在于闐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闐界,疏爲三河,一白玉河,二綠玉河,三黑玉河。五六月水漲,玉隨流而至,多寡視水小大。七八月水退可取,彼人謂之撈玉。又關名。【前漢·張騫傳】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註】玉門關在龍勒界。又星名。【後漢·郞顗傳】從西方天苑趨,左足入玉井。【註】參星下四小星爲玉井。又木名。【山海經】開明北有文玉樹。【註】五釆玉樹。又草名。【爾雅·釋草】蒙,玉女。【註】女蘿別名。又【正字通】寒玉,竹別名。亦曰綠玉。又鳥名。【前漢·司馬相如傳】鴐鵞屬玉。【郭註】屬玉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又觀名。【前漢·宣帝紀】行幸萯陽宮屬玉觀。【註】晉灼曰:屬玉,水鳥,以名觀也。又蚌名。【爾雅·釋魚·蜃小者珧註】珧,玉珧,卽小蚌。又姓。【史記·封禪書】濟南人公玉帶。【註】公玉,姓。帶,名。【風俗通】齊濬王臣有公玉冉。又愛也,成也。【詩·大雅】王欲玉女,是作大諫。【註】玉,寶愛之意。【張載·西銘】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又【廣韻】息逐切。【集韻】息六切,音肅。【廣韻】朽玉。又琢玉工。【集韻】或作璛。又姓。【史記·封禪書公玉帶註】索隱曰:玉又音肅。【後漢·光武紀】留太守玉况爲大司徒。【註】玉,音肅,京兆人。又【廣韻】相玉切【集韻】須玉切,音粟。西戎國名。亦姓。又【五音集韻】許救切,音齅。篆玉工也。又【韻補】叶音域。【漢費鳳】體履柔和,溫其如玉,修孝友于閨門,執忠謇于王室。【易林】鈆刀攻玉,堅不可得。盡我筋力,胝繭爲疾。又叶音龠。【易林】桑華腐蠹,衣敝如絡。女工不成,絲帛爲玉。又叶音迂。【洞頌】韞產寶玉,叶含耀明珠。【說文】王象三王之連,丨其貫也。【註】徐曰:王中畫近上,王三畫均。李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王也。【類篇】隸始加點,以別帝王字。【六書精蘊】帝王之王,一貫三爲義。三者,天,地,人也。中畫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畫相均,象連貫形。俗書不知帝王字中畫近上之義,加點于旁以別之。◎ 勒的意思
【子集下 • 力】勒·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9
【唐韻】盧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德切,楞入聲。【說文】馬頭絡銜也。从革,力聲。一說馬轡也,有銜曰勒,無曰羈。【釋名】絡也。絡其頭而引之。【玉篇】馬鑣銜也。【前漢·匈奴傳】鞌勒一具。
又【增韻】抑也。【玉篇】抑,勒也。又刻也。【禮·月令】孟冬,命工師效功,物勒工名,以考其誠。【註】刻名于器,以備考驗。又【廣韻】石虎諱勒,呼馬勒爲轡。◎ 近的意思
【酉集下 • 辵】近·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4
〔古文〕【廣韻】其謹切【集韻】【韻會】【正韻】巨謹切,音瘽。【玉篇】不遠也。【詩·小雅】會言近止。【易·繫辭】近取諸身。
又【廣韻】幾也。言庶幾也。【論語·其庶乎註】庶言近道也。又【韻會】迫也。【易·繫辭】二多譽,四多懼,近也。【註】位偪于君也。又【廣韻】【集韻】【韻會】巨靳切,音覲。【說文】附也。【增韻】親也,近之也。【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又【洪範】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韻會】凡遠近之近,上聲。附近之近,去聲。又【集韻】居吏切,音記。已也。辭也。【詩·大雅】往近王舅。【註】辭也。◎ 迟回的意思
⒈ 亦作“迟囬”。亦作“遟回”。 迟疑,犹豫。
引《魏书·郭祚传》:“高祖 叹谓 祚 曰:‘卿之忠諫, 李彪 正辞,使朕迟回不能復决。’”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璋(刘璋 )无得罪於 蜀 民,其亡有足哀者;故 昭烈 之取之也,亦迟回不忍,及迫於羣言,然后图之。”
《明史·孟养浩传》:“今日既迟囬於豫教,安知来岁不游移於册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母尚迟回,女已偕婢入。”⒉ 犹徘徊。
引宋 贺铸 《山花子·弹筝》词:“约略整鬟釵影动,迟回顾步珮声微。”
明 陈献章 《寄题三洲岩》诗:“迟囬北壁下,目击元公遗。”
清 王韬 《英但自守》:“徒以 法 不肯为 英 用, 英 又不能合 法,故迟囬审顾,观望徘徊以至於此。”
清 谭嗣同 《与唐绂丞书》:“虽然,三十曰壮,坐此縈繚迟回,卒不克自致於当世有用之学。”⒊ 犹滞留。
引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比往而山水暴涨不復可涉, 吉 不能泅,遟回叹息,坐岸良久,欲下不敢渡。”
《魏书·司马昌明传》:“温(桓温 )自归寝疾,讽求备物九锡…… 彪之(王彪之 )云:‘闻彼病日增,亦当不復支久,自可小迟回其事。’”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居一日, 宽(裴宽 )诣 寂(普寂禪师 ), 寂 曰:‘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憩也。’”
《花月痕》第四八回:“相传 江寧 城中,有一妇背负婴儿,被驱入馆,这妇人迟回不行。”
子虚子 《湘事记》:“更令 李金山 领第二站驻 沙市,然其司令本部以待 上海 购械,迟回未发。”
遲廻:亦作“迟迴”。亦作“遟迴”。同“迟回”。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彊 (太子 刘彊 )遂因左右陈诚,愿备藩辅, 世祖 遟廻者久之,乃许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负》:“苟使君强自迟迴至冰散,则君尚欲开口,其事焉得哉!”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皋疆(冯皋疆 )入丁酉乡帘,老吏 沉 某为富人 赵 通节,缓颊再三, 皋疆 迟迴上科事,惧不敢应。”
《文选·鲍照<放歌行>》:“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廻。”
张铣 注:“迟廻,不行貌。”
唐 颜真卿 《题杼山癸亭》诗:“迟迴未能下,夕照明村树。”
潘飞声 《秋感》诗之一:“海上迟廻滞去程,入秋风物倍凄清。”
《晋书·顾众传》:“及 敦(王敦 )构逆,令 众 出军, 众 迟迴不发。”
唐 张说 《为妓人祭故主文》:“心思往而莫遂,足欲返而迟迴。”
宋 贺铸 《河满子》词:“每恨相逢薄处,可怜欲去迟迴。”⒋
总述:诗句玉勒近迟回出自《相逢行二首·其一》。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