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彼此相非不同调
- 拼音
- bǐ cǐ xiāng fēi bù tóng diào
- 平仄
- 仄仄平平仄平仄
- 韵脚
- 下平二萧、下平十一尤、去声十八啸
- 上一句
- 西云养志与荣名
- 下一句
- 东家自云虽苦辛
「彼此相非不同调」出自:《邻相反行》
晓叱耕牛垦塉土。西家有儿才弱龄,仪容清峭云鹤形。
涉书猎史无早暮,坐期朱紫如拾青。东家西家两相诮,
西儿笑东东又笑。西云养志与荣名,彼此相非不同调。
东家自云虽苦辛,躬耕早暮及所亲。男舂女爨二十载,
堂上未为衰老人。朝机暮织还充体,馀者到兄还及弟。
春秋伏腊长在家,不许妻奴暂违礼。尔今二十方读书,
十年取第三十馀。往来途路长离别,几人便得升公车。
纵令得官身须老,衔恤终天向谁道?百年骨肉归下泉,
万里枌榆长秋草。我今躬耕奉所天,耘锄刈获当少年。
面上笑添今日喜,肩头薪续厨中烟。纵使此身头雪白,
又有儿孙还稼穑。家藏一卷古孝经,世世相传皆得力。
为报西家知不知,何须谩笑东家儿。生前不得供甘滑,
殁后扬名徒尔为。
「彼此相非不同调」作者: 薛逢
「彼此相非不同调」辞典释义
◎ 彼此的意思
⒈ 那个和这个,双方。
引《墨子·经说下》:“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此亦可彼。”
三国 魏 嵇康 《与吕长悌绝交书》:“间令足下,因其顺亲,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
元 王嘉甫 《八声甘州》套曲:“真真彼此都相乐。”
《红楼梦》第二六回:“彼此相见日多,渐渐的混熟了。”
巴金 《寒夜》十八:“都是一家人,彼此多少让点步,就没有事了。”⒉ 指不一致或不一致的意见。
引晋 张华 《博物志》卷四:“﹝復肉刑事﹞ 夏侯玄、李胜、曹羲、丁謐 建私议,各有彼此,故遂寝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羽 飞 乃止”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虽闻见异词,各生彼此,乖背至是,亦良为怪。”
唐 韩愈 《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歷六府五公,文武细麤不同,自始及终,於公无所悔望有彼此言者。”⒊ 客套话。表示大家一样。”
例如:“您老真是老当益壮,可佩!可佩!”“彼此彼此!您也不比我差。
◎ 相的意思
【午集中 • 目】相·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4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
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相者,一人敎導,卽贊勉也。又【增韻】也。【周禮·春官·大宗伯】朝觀會同,則爲上相。【註】相,詔王禮也。出接賔曰,入詔禮曰相。相者,五人卿爲上。又【廣韻】扶也。【禮·禮器】樂有相步。【註】扶工也。又【小爾雅】治也。【左傳·昭九年】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註】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又選擇也。【周禮·春官·簭人】上春相簭。【註】謂更選擇其蓍也。又送杵聲。【禮·曲禮】鄰有喪,舂不相。【註】相者,聲以相助,歌以助舂,猶引重者呼邪許也。又相術。【左傳·文元年】內史叔服能相人。又月名。【爾雅·釋天】七月爲相。又官名。【呂覽】相者,百官之長也。【古三墳】伏犧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漢·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又計相。【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爲計相。【註】專主計籍。又內相。【唐書·陸贄傳】贄爲翰林時,號內相。又家相。【禮·曲禮】士不名家相。【註】主知家務者。又【周禮·春官】有馮相氏。【夏官】有方相氏。又樂器。【禮·樂記】治亂以相。【註】相卽拊也。亦以節樂,以韋爲表,裝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又星名。【石申星經】相星在北極斗南。又江神,名奇相。見【博雅】。又太史部有相風竿。【傅休奕相風賦】表以靈鳥,鎭以金虎。以祥風,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風鳥,夏禹所作也。又藥名。【本草綱目】相,麻黃別名。相鳥,馬蘭別名。又地名。【商書序】河稟甲居相。【註】在河北。令魏郡有相縣。又州名。後魏置相州,唐曰鄴都。又姓。【後漢·南蠻傳】武落鐘離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後秦】相雲。【北齊】相願。又相里,務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複姓。又【字彙補】音禳。【禮·祭法】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註】相近當爲禳祈,王肅又作祖迎。又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興絕句】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陸游詩話】白樂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爲問長安月,如何不相離是也。此詩相欺,亦當讀入聲。【說文】易緯文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轉注。相,思將切,省視也。,莫卜切,目不明也。分相爲二,非。◎ 非的意思
【戌集中 • 非】非·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0
【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飛。【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說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
又【玉篇】下也。又【玉篇】隱也。又【增韻】訾也。【孝經·五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又【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又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又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又【集韻】【韻會】【正韻】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又【鼂錯傳】非謗不治。【註】非,讀曰誹。又【韻會】方未切,音沸。本作誹。義同。◎ 不同的意思
⒈ 不相同;不一样。
引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⒉ 不同意。
引《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自海道还都。”
《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⒊ 不和。
引《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託病归家。”
◎ 调的意思
【酉集上 • 言】调·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8
【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又【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又【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又【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又【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又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又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又【廣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又作輈。又【廣韻】【集韻】【韻會】徒弔切,迢去聲。【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又【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又【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又【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又【玉篇】求也。又【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又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又【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又【韻會】詩也。又叶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总述:诗句彼此相非不同调出自《邻相反行》。作者是唐朝诗人薛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