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宋代 ·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0)
纠错/补充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翻译和注释

译文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曲折的水岸边露出旧日水涨淹没时留下的河床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

扁舟一棹欹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将要飘去哪里呢?应该是回到江南的黄叶村。

注释

野水参(cēn)差(cī)落涨痕,疏林欹(qī)倒出霜根。
落涨痕:涨水后水落留下的痕迹。欹倒:倾倒。

扁(piān)舟一棹(zhào)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扁舟:一本作“浩歌”。棹:形状如桨的划船用具。

人间斤斧(fǔ)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创:砍掉。夷:削平。指对于林木的伤害。

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yuán)枝。
成:一本作“会”。

赏析

  这首诗作于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前后,当时苏轼作翰林学士,与宣德郎李世南同在汴京。李世南善画,作“秋景平远”图,诗人为其画题了二首七绝,这是第一首。诗题名其画为“秋景”,有的记载称这幅画为“秋景平远”,或作“秋山林木平远”。综合各种称谓来看,“秋景”是对这幅画的内容总的概括,而具体呈现秋景的则是山水及林木,所谓“平远”即是指画中辽阔的水面景象。这组诗的第二首有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七绝的写法,一般是前二句叙写事物,后二句抒发情思。这首诗虽全章在题咏秋景画,仍于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出人的情感,画景之外,情调悠扬,极耐人寻味。苏轼才气横溢,情调高远,其诗善于驰骋神思,翻空出奇。其题风景画诗无论长篇短章,都能不停滞于物象,常从生活联想中蔚发奇思,丰富了画的意趣,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拼音版

yě shuǐ cān chà luò zhǎng hén ,shū lín yī dǎo chū shuāng gēn 。
biǎn zhōu yī zhào guī hé chù ?jiā zài jiāng nán huáng yè cūn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政治上几经挫折,始终对人生和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他的思想主体是儒家思想,又吸收释老思想中与儒家相通的部分,保持达观的处世态度。文学主张与欧阳修相近。要求有意而言,文以致用。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创作以诗歌为多,计)2700余首,题材丰富多样。诗中表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特别是对农民的同情。如《荔枝叹》、《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五禽言》、《吴中田妇叹》等。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写得精警有新意,耐人寻味。如《有美堂暴雨》、《题西林壁》等。诗歌还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画面,无事不可入诗。写物传神,奔放灵动,触处生春,极富情韵,成一代之大观。散文成就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谈史议政的文章气势磅礴,善于腾挪变化。叙事记游的散文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深含理趣。《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是其代表作品。词作多达三百四五十首,突破了相思离别、男欢女爱的藩篱,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抒写报国爱民的情怀。「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包括对农民生活的表现。词风大多雄健激昂,顿挫排宕。语言和音律上亦有创新。「指出向上一路,而新天下耳目」。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爱情词、咏物词均有佳作,表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传世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精彩推荐

  • 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

    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秋轻。不知凤沼霖初霁,
    但觉尧天日转明。四野山河通远色,千家砧杵共秋声,
    遥想青云丞相府,何时开阁引书生。

    2023-10-01
  • 咏冬瑰花(奉和中书李舍人昆季咏寄徐郎中之作)

    独鹤寄烟霜,双鸾思晚芳。旧阴依谢宅,新艳出萧墙。
    蝶散摇轻露,莺衔入夕阳。雨朝胜濯锦,风夜剧焚香。
    丽日千层艳,孤霞一片光。密来惊叶少,动处觉枝长。
    布影期高赏,留春为远方。尝闻赠琼玖,叨和愧升堂。

    2023-10-03
  • 寄中书李舍人纾

    萍翻蓬自卷,不共本心期。复入重城里,频看百草滋。
    水流归思远,花发长年悲。尽日春风起,无人见此时。

    2023-10-07
  • 陪中书李纾舍人夜泛东池

    看月复听琴,移舟出树阴。夜村机杼急,秋水芰荷深。
    石静龟潜上,萍开果暗沈。何言奉杯酒,得见五湖心。

    2023-10-08
  • 奉和太常王卿酬中书李舍人中书寓直春夜对月见寄

    露如轻雨月如霜,不见星河见雁行。虚晕入池波自泛,
    满轮当苑桂多香。春台几望黄龙阙,云路宁分白玉郎。
    是夜巴歌应金石,岂殊萤影对清光。

    2023-10-08
  • 早春书事奉寄中书李舍人

    儒服山东士,衡门洛下居。风尘游上路,简册委空庐。
    戎马生郊日,贤人避地初。窜身初浩荡,投迹岂踌躇。
    翠羽怜穷鸟,琼枝顾散樗。还令亲道术,倒欲混樵渔。
    敝缊袍多补,飞蓬鬓少梳。诵诗陪贾谊,酌酒伴应璩。
    鹤膝兵家备,凫茨俭岁储。泊舟依野水,开径接园蔬。
    暂阅新山泽,长怀故里闾。思贤乘朗月,览古到荒墟。
    在竹惭充箭,为兰幸免锄。那堪闻相府,更遣诣公车。
    蹇足终难进,颦眉竟未舒。事从因病止,生寄负恩馀。
    不见神仙久,无由鄙吝祛。帝庭张礼乐,天阁绣簪裾。
    日色浮青琐,香烟近玉除。神清王子敬,气逐马相如。
    铜漏时常静,金门步转徐。唯看五字表,不记八行书。
    宿昔投知己,周旋谢起予。只应高位隔,讵是故情疏。
    为报周多士,须怜楚子虚。一身从弃置,四节苦居诸。
    柳发三条陌,花飞六辅渠。灵盘浸沆瀣,龙首映储胥。
    北海樽留客,西江水救鱼。长安同日远,不敢咏归欤。

    2023-10-11
  • 寄中书李舍人

    昨宵凄断处,对月与临风。鹤病三江上,兰衰百草中。
    题诗随谢客,饮酒寄黄翁。早岁心相待,还因贵贱同。

    2023-10-11
  • 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一作寄上中书李相公)

    昏旦倦兴寝,端忧力尚微。廉颇不觉老,蘧瑗始知非。
    授钺虚三顾,持衡旷万机。空馀蝴蝶梦,迢递故山归。

    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