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每因同醉乐

诗句
每因同醉乐
拼音
 měi yīn tóng zuì lè
平仄
仄平平仄仄
韵脚
入声三觉、入声十药、去声十九效
上一句
腰凝舞拍密
下一句
自觉忘衰疾

「每因同醉乐」出自:《六年春赠分司东都诸公(时为河南尹)》

我为同州牧,内愧无才术。忝擢恩已多,遭逢幸非一。
偶当谷贱岁,适值民安日。郡县狱空虚,乡闾盗奔逸。
其间最幸者,朝客多分秩。行接鸳鹭群,坐成芝兰室。
时联拜表骑,间动题诗笔。夜雪秉烛游,春风携榼出。
花教莺点检,柳付风排比。法酒淡清浆,含桃袅红实。
洛童调金管,卢女铿瑶瑟。黛惨歌思深,腰凝舞拍密。
每因同醉乐,自觉忘衰疾。始悟肘后方,不如杯中物。
生涯随日过,世事何时毕。老子苦乖慵,希君数牵率。

「每因同醉乐」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

「每因同醉乐」辞典释义

◎ 每的意思

【辰集下 • 毋】每·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3

【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
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
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昧二音,義同。
【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杯切,音枚。義同。【正字通】《古尚書》昧昧,與梅梅、媒媒、每每通聲。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說文】作,草盛上出也。从屮母聲。【徐鉉曰】屮則象上出也。隸省作,今書作每。【毛氏曰】今俗作,非。

◎ 因的意思

【丑集上 • 囗】因·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古文〕【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音姻。【說文】从囗大。會意。【徐鍇曰】能大者,衆圍就之也。
仍也,襲也。【論語】殷因於夏禮。【孟子】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註】析而又析也。【禮·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
依也。【論語】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托也。【孟子】時子因子而以告孟子。
由也。【鄒陽·上梁王書】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無因至前也。
緣也。【傳燈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
姓。【左傳·定二年】遂人四族,有因氏。【正字通】明有因禮、因絅。
【六書正譌】借爲昏姻之姻,言女有所因。
叶烏前切,音烟。【陸雲·贈顧尚書詩】殊音合奏,曲異響連。絕我懽條,統我思因。【集韻】或作㧢。

◎ 同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同·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
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
叶徒黃切,音唐。【琳·答客難】六合咸熙,九州來同。倒載干戈,放馬華陽。①字作北下。

◎ 醉的意思

【酉集下 • 酉】醉·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8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將遂切,音檇。【正韻】爲酒所酣曰醉。【書·酒誥】德將無醉。【詩·大雅】旣醉以酒。
心醉。【莊子·應帝王】列子見之而心醉。【文中子·事君篇】心醉六經。
骨醉。【唐書·武后紀】高宗王后蕭良姊爲武昭儀所誣,囚之,武氏置二人釀甕中,曰令二姬骨醉。
心和神全曰醉。【淮南子·覽冥訓】通于大和者,惛若純醉而甘臥以遊其中,不知其所由也。
【字彙補】醉李,地名。與檇李同。【公羊傳·定十四年】於越敗吳于醉李。
【字彙補】精崔切,音嶉。【李世澤·韻圖】醉字有平去二音。【說文】醉,卒也。卒其度量,不至於亂也。一曰潰也。【正字通】醉必伐德喪儀,酒誥、賓筵言之甚詳,未有醉能卒其度量不至亂者。因卒立義,說文誤。

◎ 乐的意思

【辰集中 • 木】乐·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11

【唐韻】五角切【集韻】【韻會】【正韻】逆角切,音岳。【說文】五聲八音之總名。【書·舜典】夔,命女典樂,敎胄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易·豫卦】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禮·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
鐘鼓、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孝經】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姓。【左傳】晉大夫樂王鮒,【戰國策】燕樂毅。複姓。【孟子】樂正裘。
【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音洛。喜樂也。【通論】喜者主於心,樂者無所不被。【易·繫辭】樂天知命。【孟子】與民同樂。
【集韻】力照切【正韻】力召切,音療。【詩·陳風】可以樂飢。毛音洛,鄭音療。
【集韻】【韻會】【正韻】魚敎切。【論語】仁者樂山。
益者三樂。
【韻補】盧谷切,音祿。【太公·下略】四民用虛,國乃無儲。四民用足,國乃安樂。【班固·東都賦】食舉雍徹,太師奏樂,陳金石,布絲竹。
【唐韻】魯刀切,音勞。【廣韻】伯樂相馬。一作博勞。

总述:诗句每因同醉乐出自《六年春赠分司东都诸公(时为河南尹)》。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