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濬川非伯禹
- 拼音
- jùn chuān fēi bó yǔ
- 平仄
- ?平平仄仄
- 韵脚
- 上声七麌
- 上一句
- 徘徊石首东
- 下一句
- 落水异三公
「濬川非伯禹」出自:《欧阳太监雨中视决堤因堕水明日见于省中因戏之》
闻道张晨盖,徘徊石首东。濬川非伯禹,落水异三公。
衣湿仍愁雨,冠欹更怯风。今朝复相见,疑是葛仙翁。
衣湿仍愁雨,冠欹更怯风。今朝复相见,疑是葛仙翁。
「濬川非伯禹」作者: 北朝乐府
「濬川非伯禹」辞典释义
◎ 濬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濬·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4
〔古文〕䜭【唐韻】私閏切【集韻】【韻會】【正韻】須閏切,音浚。【說文】深通川也。【書·舜典】封十有二山濬川。
又凡深皆曰濬。【爾雅·釋言】濬,幽深也。【詩·商頌】濬哲惟商。又州名。【廣輿記】大名府濬縣,古衞邑,漢黎陽,五代濬州。【玉篇】同浚。◎ 川的意思
【寅集中 • 巛】川·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緣切,音穿。【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爾雅·釋水】湀闢流川。【註】通流。【疏】湀闢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又】過辨回川。【註】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回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衆流注海曰川。【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又【禹貢】奠高山大川。【傳】大川四瀆。【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又三川,郡名。【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又四川,省名。【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又口川。【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詩】口川失自防。又川衡,官名。【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又竅也。【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註】川,竅也。又叶樞倫切,音春。【詩·大雅】旱旣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爲虐,如惔如焚。【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類帝禋宗,望秩山川。◎ 非的意思
【戌集中 • 非】非·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0
【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飛。【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說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
又【玉篇】下也。又【玉篇】隱也。又【增韻】訾也。【孝經·五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又【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又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又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又【集韻】【韻會】【正韻】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又【鼂錯傳】非謗不治。【註】非,讀曰誹。又【韻會】方未切,音沸。本作誹。義同。◎ 伯禹的意思
⒈ 夏禹。
引《书·舜典》:“伯禹 作司空。”
孔颖达 疏引 贾逵 曰:“伯,爵也。 禹 代 鯀 为 崇伯,入为天子司空,以其伯爵,故称 伯禹。”
晋 郭璞 《江赋》:“骇黄龙之负舟,识 伯禹 之仰嗟。”
唐 张鷟 《游仙窟》:“张騫 古迹,十万里之波涛; 伯禹 遗踪,二千年之坂隥。”
总述:诗句濬川非伯禹出自《欧阳太监雨中视决堤因堕水明日见于省中因戏之》。作者是唐朝诗人徐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