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勿言一樽酒

诗句
勿言一樽酒
拼音
 wù yán yī zūn jiǔ
平仄
仄平仄?仄
韵脚
上声二十五有
上一句
非复别离时
下一句
明日难重持

「勿言一樽酒」的意思,全诗译文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追忆人生少年离别日,后会有期看得很容易。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世事沧桑你我同衰老,再也不像当初握别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不要推辞小小一杯酒,分手后恐怕更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梦中寻你不知在何方,如何安慰我这相思意。

「勿言一樽酒」出自:《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1] 。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2] 。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3] 。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4] 。

「勿言一樽酒」作者: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祖父沈林子在宋为征虏将军。父亲沈璞为淮南太守,元嘉末被诛。沈约年幼孤贫,好学习,博览群书。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封建吕侯。沈约与谢朓、王融同时,是当时文坛上的主要人物。他…

「勿言一樽酒」辞典释义

◎ 勿的意思

【子集下 • 勹】勿·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2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文拂切,音物。【說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集韻】或作。
通作物。【周禮·春官·司常】九旗雜帛爲物。
【玉篇】非也。【廣韻】無也。【增韻】毋也。【韻會】莫也。【通志】勿,州里之旗也。而爲勿不之勿,借同音,不借義。【論語】非禮勿視。【朱註】勿者,禁止之辭。
【韻會】愨愛貌。【禮·祭義】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註】猶勉勉也。
【六書正譌】事物之物,本只此字,後人加牛以別之。
【顏氏家訓篇】書翰稱勿勿,不知所由。或妄言此匆匆之殘缺者。及考《說文》乃知怱遽者稱爲勿勿。【東觀餘論】今俗勿中加點作匆,爲怱遽字,彌失眞矣。
【正韻】莫勃切,音沒。掃塵也。【禮·曲禮】䘏勿驅塵。

◎ 言的意思

【酉集上 • 言】言·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語軒切【集韻】【韻會】魚軒切,平聲。【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周禮·大司樂註】發端曰言,答述曰語。【釋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書·湯誓】朕不食言。【傳】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鄕八糾萬民,七曰造言之。【註】譌言惑衆也。【論語】寢不言。【註】自言曰言。【史記·商君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唐書·徐伯彥傳】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
辭章也。【書·洪範】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語有辭章也。【禮·曲禮】士載言。【註】言,謂會同要盟之辭。
一句爲一言。【左傳·定四年】趙子曰:夫子語我九言。【論語】一言以蔽之。
一字爲一言。【戰國策】臣請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魚。【前漢·東方朔傳】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猶議也。【屈原·離騷】初旣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號令也。【周語】有不祀則修言。
助語辭。【易·師卦】田有禽利執言。【註】語辭也。
【爾雅·釋詁】言,我也。【詩·周南】言告師氏。【傳】言,我也。師,女師也。
【博雅】問也。【周禮·春官】冢人:及葬,言鸞車象人。【註】言問其不如法度者。
【廣雅】從也。
【釋名】委也。
言言,高大貌。【詩·大雅】崇墉言言。【註】高大也。
簫名。【爾雅·釋樂】大簫謂之言。【註】編二十三管,長尺四寸。【韻會】或作䇾。
官名。【書·舜典】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傳】納言,喉舌之官。【唐書·高祖紀】攺納言爲侍中。
幘名。【後漢·輿服志】幘者,賾也。尚書賾收,方三寸,名曰納言,示以忠正,顯近職也。
地名。【詩·國風】出宿于干,飮餞于言。【傳】適衞所經之地也。
山名。【隋書·地理志】郉州內丘縣有千言山。
【山海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州、縣名。【宋史·劉翊傳】有言州。【魏書·地形志】有萬言縣。
人言,砒石別名。【本草綱目】砒出信州,故隱信字爲人言。
姓。【潛夫論】桓叔之後有言氏,韓後姬姓也。
複姓。【潛夫論】魯之公族有子言氏。
【正韻】夷然切,音延。義同。
【集韻】牛堰切,音。訟也。
【集韻】【正韻】魚巾切,音銀。和敬貌。【禮·玉藻】二爵而言言斯。【註】言言,與誾誾同,意氣和悅貌。【集韻】亦作訢。
叶眞韻。【韓愈·孔戣墓銘】白而長身,寡笑與言,其尚類也,莫之與倫。
叶五剛切,音昂。【詩·商頌】鬷假無言。叶上羹平,下爭彊。羹音郞,平音旁,爭音章。
叶五姦切,音顏。【古詩】四座且莫諠,願聽歌一言。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叶魚戰切,音彥。【楊修·節遊賦】迴旋詳觀,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載笑載言。【說文】本作。从口,䇂聲。䇂,辠也,犯法也。【釋名】言之爲䇂也,寓戒也。鄭樵曰:言从舌从。,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

◎ 一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一·康熙筆画:1·部外筆画:0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 樽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樽·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12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租昆切,音尊。【說文】作尊。【玉篇】酒器也。【正韻】从木者後人所加。亦作罇。【易·大過】樽酒簋貳用缶。
【儀禮·燕禮註】禮法有以壺爲樽者。【左傳·昭十五年】樽以魯壷。
止也。【淮南子·要略訓】樽流遁之觀。
【韻會】禮運,以尊爲尊之尊,別出樽字。然樽乃林木茂盛之字。
叶蹤倫切,音遵。【馬融·東巡頌】圭璋峨峨,犧牲潔純。鬱鬯宗彞,明水元樽。
叶且緣切,音詮。【蘇軾·祭單君貺文】何以慰君,中里一尊。人生如夢,何促何延。

◎ 酒的意思

【酉集下 • 酉】酒·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3

【唐韻】子酉切,愀上聲。【說文】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釋名】酒,酉也,釀之米麴,酉澤久而味美也。亦言踧也,能否皆彊相踧持飮之也。
入口咽之,皆踧其面也。【周禮·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註】事酒,有事而飮也。昔酒,無事而飮也。淸酒,祭祀之酒。【前漢·食貨志】酒,百藥之長。【東方朔傳】銷憂者莫若酒。【江純·酒誥】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之帝女,一曰杜康。
酒,明水也。【禮·明堂位】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
天酒,甘露也。【瑞應圖】王者施德惠,則甘露降,一名天酒。
官名。【周禮·天官】酒正。【註】酒官之長。【又】女酒。【註】女奴曉酒者。
祭酒,尊稱之號。【前漢·伍被傳】號爲劉氏祭酒。【註】祭時惟尊長酹酒也。
酒旗,星名。【曹植·酒賦】仰漢旗之景曜,協嘉號於天辰。
地名。【左傳·莊二十二年】王與虢公酒泉之邑。【註】邑在河南。
【前漢·武帝紀】以其地爲武威酒泉郡。【註】酒泉,今肅州。
姓。明有酒好德。
人名。【史記·晉世家】靜公俱酒。
【韻補】叶子小切,音剿。【詩·鄭風】叔于狩,巷無飮酒。豈無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易林】白茅醴酒,靈巫拜禱。神嘻飮食,使人壽老。
叶子與切,音苴。【張超·誚靑衣賦】東向長跪,接狎歡酒。悉請諸靈,邪僻無主。

总述:诗句勿言一樽酒出自《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作者是南北朝诗人沈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