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云雨竟虚无

诗句
云雨竟虚无
拼音
 yún yǔ jìng xū wú
平仄
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七虞
上一句
雷霆空霹雳
下一句
炎赫衣流汗

「云雨竟虚无」出自:《热三首》

雷霆空霹雳,云雨竟虚无。炎赫衣流汗,低垂气不苏。
乞为寒水玉,愿作冷秋菰。何似儿童岁,风凉出舞雩。
瘴云终不灭,泸水复西来。闭户人高卧,归林鸟却回。
峡中都似火,江上只空雷。想见阴宫雪,风门飒踏开。
朱李沈不冷,雕胡炊屡新。将衰骨尽痛,被褐味空频。
欻翕炎蒸景,飘摇征戍人。十年可解甲,为尔一沾巾。

「云雨竟虚无」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

「云雨竟虚无」辞典释义

◎ 云雨的意思

⒈  云和雨。

《诗·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 南山 之阳” 毛 传:“山出云雨,以润天下。”
唐 李绅 《南梁行》:“斜阳瞥映浅深树云雨翻迷崖谷间。”
元 杨维桢 《西湖竹枝歌》之四:“南高峯 云 北高 雨,云雨相催愁杀儂。”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更立 西江 石壁,截断 巫山 云雨,高峡出平湖。”

⒉  指高空,天界。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綺榭俯临乎云雨,藻室华緑以参差。”
唐 赵嘏 《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清谈书此奉贺》诗:“鹤驭迴飘云雨外,兰亭不在管絃中。”
宋 陆游 《立秋前三日夜坐庭中偶赋》:“月轮桂满蟾初冷,星渚桥空鹊尚闲。一鹤每临云雨上,几人虚老市朝间。”

⒊  后因用“云雨”指男女欢会。

《文选·宋玉〈高唐赋〉序》:“昔者 楚襄王 与 宋玉 游於 云梦 之臺,望 高唐 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问 玉 曰:‘此何气也?’ 玉 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 玉 曰:‘昔者先王尝游 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 巫山 之女也,为 高唐 之客,闻君游 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 巫山 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 阳臺 之下。’”
唐 刘禹锡 《巫山神女庙》诗:“星河好夜闻清珮,云雨归时带异香。”
宋 晏几道 《河满子》词:“眼底关山无奈,梦中云雨空休。”
《红楼梦》第六回:“説到云雨私情,羞得 袭人 掩面伏身而笑。”

⒋  因用“云雨”比喻分离;永别。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南朝 宋 鲍照 《登云阳九里埭》诗:“既成云雨人,悲绪终不一。”
唐 李群玉 《广州重别方处士之封川》诗:“七年一云雨常恨辉容隔。”
清 钱谦益 《赠黄皆令序》:“絳云楼 新成,吾家 河东,邀 皆令 至。……旁午诀别仓皇, 皆令 拟《河梁》之作, 河东 抒云雨之章。分手前期,蹔游小别,迄今数年往矣。”

⒌  因用“云雨”比喻人情世态反覆无常。

唐 杜甫 《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
宋 辛弃疾 《玉楼春·客有游山者以词来索酒再和》词:“人间反覆成云雨,鳧雁江湖来又去。”
元 刘因 《人情》诗:“人情云雨 九疑山,世路风涛 八节滩。”
清 方文 《病中寄邓柬之》诗:“静閲人情半云雨,期君古道莫相忘。”

⒍  因用“云雨”比喻恩泽。

《后汉书·邓骘传》:“託日月之末光,被云雨之渥泽。”
三国 魏 曹植 《封二子为公谢恩章》:“洪恩罔极,云雨增加。”
宋 叶适 《寄李季章参政》诗:“误蒙兼金重,自视一羽轻。唯当刮老眼,云雨看施行。”
清 唐孙华 《恕堂再次前韵见赠复次韵答之》:“诗家废疾不可起,借君妙手加攻砭;终资鸿笔作云雨,触石肤寸羣濡霑。”

◎ 竟的意思

【午集下 • 立】竟·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6

【廣韻】【韻會】【正韻】居慶切,音敬。窮也,終也。【史記·項羽紀】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高祖紀】歲竟,兩家常折券棄責。【前漢·元帝紀】竟寧元年。【師古註】竟者,終極之言,言永安寧也。【霍光傳】縣官重太后,故不竟。【師古註】竟,窮竟其事也。
【說文】樂曲盡爲竟。
地名。【史記·白起傳】遂東至竟陵。【註】在郢州長壽縣南百五十里。
姓。出【何氏姓苑】。
【集韻】舉影切,音景。與境同,界也。【禮·曲禮】入竟而問禁。【疏】竟,界首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字彙補】按竟界之竟,宜从上聲。徐師曾禮註:字彙附於去聲,非。
【韻補】叶居亮切【郭璞·不死圖讚】有人爰處,員丘之上。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 虚无的意思

⒈  亦作“虚无”。

⒉  道家用以指“道”的本体。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

《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文子·十守》:“故静漠者神明之宅,虚无者道之所居。”
《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⒊  谓清静无欲,无所爱恶。

《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吕氏春秋·知度》:“君服性命之情,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
高诱 注:“虚无,无所爱恶也。”
宋 王禹偁 《贺册尊号表》:“尚以为法天之义,可以体刚健而奉高明;崇道之名,可以守虚无而务清浄。”
清 唐甄 《潜书·破祟》:“庄周 伤道丧世乱,由于利慾,而矫之以虚无。虚无非差也,无之所以求其有也。”

⒋  天空;清虚之境。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然后扬节而上浮,凌惊风,歷骇猋,乘虚无,与神俱。”
唐 杜甫 《白帝楼》诗:“漠漠虚无里连连睥睨侵。”
仇兆鳌 注:“太虚之际,城堞上侵,极言城之高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七:“桂林 石山怪伟,东南所无。 韩退之 谓‘山如碧玉簪。’……近时 刘叔治 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道中杂诗》之九:“青壁结烟靄,縹緲凌虚无。”

⒌  谓荒诞无稽。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譎诡,此乱道之根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世人以 刘向 作金不成,便谓索隐行怪,好传虚无,所撰《列仙》,皆復妄作。”
宋 欧阳修 《六一笔记·老氏说》:“老子 为书,比其餘诸子以为简要也……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⒍  空无所有。

唐 杜甫 《热》诗之一:“雷霆空霹靂,云雨竟虚无。”
清 金农 《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诗之一:“斗室虚无隘九州,萧条还作采真游。”
鲁迅 《野草·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⒎  指想象或理想。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⒏  盲目地否定一切或排斥一切。参见“虚无主义”。见“虚无”。

巴金 《谈<灭亡>》:“这八句关于‘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的诗绝非表现‘革命也灭亡不革命也灭亡’的虚无悲观的思想。”

总述:诗句云雨竟虚无出自《热三首》。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