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清韵满琅函
- 拼音
- qīng yùn mǎn láng hán
- 平仄
- 平仄仄平平
- 韵脚
- 下平十三覃、下平十五咸
- 上一句
- 家藏何所宝
「清韵满琅函」出自:《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时在婺州寄居作)》
积石乱巉巉,庭莎绿不芟。小桥低跨水,危槛半依岩。
花落鱼争唼,樱红鸟竞鵮.引泉疏地脉,扫絮积山嵌。
古柳红绡织,新篁紫绮缄。养猿秋啸月,放鹤夜栖杉。
枕簟谿云腻,池塘海雨咸。语窗鸡逞辨,舐鼎犬偏馋。
踏藓青黏屐,攀萝绿映衫。访僧舟北渡,贳酒日西衔。
迟客登高阁,题诗绕翠岩。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
花落鱼争唼,樱红鸟竞鵮.引泉疏地脉,扫絮积山嵌。
古柳红绡织,新篁紫绮缄。养猿秋啸月,放鹤夜栖杉。
枕簟谿云腻,池塘海雨咸。语窗鸡逞辨,舐鼎犬偏馋。
踏藓青黏屐,攀萝绿映衫。访僧舟北渡,贳酒日西衔。
迟客登高阁,题诗绕翠岩。家藏何所宝,清韵满琅函。
「清韵满琅函」作者: 韦庄
「清韵满琅函」辞典释义
◎ 清韵的意思
⒈ 清雅和谐的声音或韵味。
引三国 魏 曹植 《白鹤赋》:“聆雅琴之清韵,记六翮之末流。”
唐 白居易 《官舍小亭闲望》诗:“风竹散清韵,烟槐凝緑姿。”
宋 贺铸 《南歌子》词:“傍水添清韵,横墙露粉颜。”
清 姚鼐 《送郑羲民郎中守永州》诗:“雨窗黯青灯,听君絶妙辞。清韵倏邈远,南行指 湘 灕。”⒉ 喻指铿锵优美的诗文。
◎ 满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满·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11
〔古文〕【唐韻】【正韻】莫旱切【集韻】母伴切,音懣。【說文】盈溢也。【書·大禹謨】不自滿假。【傳】滿謂盈實。【正義】滿以器喩,故爲盈實。【管子·霸言篇】地大而不爲,命曰土滿。人衆而不理,命曰人滿。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滿。
又姓,晉滿奮。又【集韻】莫困切,音悶。同懣。【說文】煩也。或省作滿。【前漢·霍光傳】憂滿不食。又【韻補】叶美辨切,音免。【蘇軾詩】南都從事亦學道,不恤枯腸誇腦滿。問羊他日到金華,應時相將遊閬苑。又、満、。◎ 琅的意思
【午集上 • 玉】琅·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7
〔古文〕【唐韻】魯當切【集韻】【韻會】盧當切【正韻】魯堂切,音郎。【說文】琅玕,似珠者。【玉篇】琅玕,石似玉。【廣韻】琅玕,玉名。【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玕。【傳】琅玕,石而似珠。【山海經】崐崘山有琅玕樹。【本草】寇宗奭曰:西域記云天竺出琅玕。蘇恭云:是琉璃之類,琉璃乃火成者,非琅玕也。李時珍曰:山海經云開明山北有珠樹。淮南子云:曾城九重有珠樹,在其西,珠樹卽琅玕。在山爲琅玕,在水爲珊瑚。
又琅琊,郡名。今沂州俗作瑯。【山海經】琅琊臺在渤海閒,琅琊之東。【註】今琅琊在海邊,有山嶕嶢特起,狀如高臺。【括地志】琅琊山在密州諸城縣東南,始皇立層臺於山上,謂之琅琊臺。又姓。【五音集韻】齊有大夫琅過。又倉琅,宮門縮首銅鐶。【前漢·趙后傳】木門倉琅根。又琅當,長鏁也。【前漢·王莽傳】以鐵鎖琅當其頸。或作琅璫。又琳琅,玉聲。【楚辭·九歌】撫長劒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又【周禮·夏官·司馬振鐸註】司馬法曰:鼓聲不過閶,鼙聲不過闒,鐸聲不過琅。【疏】鼓鼙與鐸,聲之有異也。又【字彙補】力宕切,音浪。【管子·宙合篇】以琅蕩凌轢人。(瑯)【廣韻】俗琅字。◎ 函的意思
【子集下 • 凵】函·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6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男切,音含。【說文】舌也,又容也。【禮·曲禮】席閒函丈。
又【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函蒙祉福常若期。【註】師古曰:函,包也。又【前漢·班固敘傳】函之如海。【註】讀與含同。【律歷志】太極函三爲一。【禮·樂志】人函隂陽之氣。又【玉篇】鎧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燕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爲函也。又【集韻】戸感切,音頷。【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集韻】或作椷。【前漢·天文志】太白閒可椷劒。【註】謂可容一劒也。又【唐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音咸。匱也。又【集韻】或作㮀,木名。又或作䤴。【博雅】介鎧也,通作函。又【玉篇】書也。【晉書·殷浩傳】竟達空函。又姓。【廣韻】漢有豫章太守函熙。又漢複姓。漢末有黃門侍郞函治子覺。又函谷,關名。又通作咸。【周禮·秋官】伊耆氏共杖咸。【註】咸讀爲函,以此藏杖也。又【張有·復古編】圅又作函,亦筆迹小異。別作凾,非。
总述:诗句清韵满琅函出自《李氏小池亭十二韵(时在婺州寄居作)》。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