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

诗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
拼音
 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
上平十灰、去声十一队
上一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下一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全诗译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碧水东流至此回」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李白即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早年在蜀中就学漫游。青年时期,开始漫游全…

「碧水东流至此回」辞典释义

◎ 碧水的意思

⒈  绿水。

南朝 梁简文帝 《采莲曲》:“桂檝兰橈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
唐 李白 《早春寄王汉阳》诗:“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五代 和凝 《小重山》词:“御沟澄碧水,转池塘,时时微雨洗风光。”
元 戴表元 《苕溪》诗:“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

◎ 东流的意思

⒈  流向东方。

《书·禹贡》:“嶓冢 导 漾,东流为 汉。”
《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唐 杜甫 《别赞上人》诗:“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
《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晓风飘薄已堪愁,更伴东流流水过秦楼。”

⒉  东去的流水。亦比喻事物消逝,不可复返。

《庄子·徐无鬼》:“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四十餘帝三百秋,功名事跡随东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谁道暂离,竟为永别,万里游魂惊夜月,百年宠爱付东流。”
《红楼梦》第三四回:“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了。”

◎ 至此的意思

⒈  到此。

你领着他们向前走,至此停下。

here;

⒉  到此时。

至此,共有五十个人报名。

so far;

⒊  达到这种情形。

事情缘何至此?

to this extent;

◎ 回的意思

【丑集上 • 囗】回·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戸恢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隈切,音洄。【說文】从囗,中象回轉之形。【徐鍇曰】渾天之氣,天地相承。天周地外,隂陽五行,回轉其中也。
【說文】邪也,曲也。【詩·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回。【禮·禮器】禮飾回,增美質,措則正,施則行。
【正韻】返也。【後漢·蔡邕傳】回途要至,俯仰取容。
【廣韻】違也。【詩·大雅】求福不回。【又】徐方不回。【註】回猶違也,言不違命也。
【詩·大雅】昭回于天。【註】昭,明。回,旋也。
屈也。【後漢·盧植傳】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又】抗議不回。
徘回。【說文】徘徊本作裵回。寬衣也,取其裵回之狀。【張衡·思賦】馬倚輈而徘回。【註】言踟躊不進也。
低回,紆衍貌。【史記·孔子世家贊】適魯,觀仲尼車服禮器,余低回留之,不能去。【前漢·揚雄傳】大道低回。
姓。【韻會】古賢者方回之後。【正字通】明宣德中御史回續。
地名。【後漢·郡國志】右扶風有回城,名曰回中。
通作迴。【荀子·儒效篇】圖迴天下於掌上。
通作廻。【史記·鄒陽傳】墨子廻車。
【正字通】回回,國名。西域大食國種也。明丘濬曰:國在玉門關外萬里,隋閒入中國。金元以後,蔓延滋甚,所至輒相親守,其所謂敎門者尤篤,今在在有之。
【集韻】【韻會】戸賄切,音悔。繞也。【左傳·襄十八年】右回梅山。徐邈讀上聲。
【集韻】【韻會】胡對切,音繢。【前漢·趙充國傳】回遠千里。【註】回謂路迂回也,音胡悔反。
畏避也。【前漢·王溫舒傳】卽有避回。【註】謂不盡意,捕擊盜賊。
【蓋寬饒傳】刺舉無所回避。【註】回讀若諱。俗作囬。

总述: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出自《望天门山》。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