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遥吐柴门端
- 拼音
- yáo tǔ zhài mén duān
- 平仄
- 平仄平平平
- 韵脚
- 上平十四寒
- 上一句
- 月从断山口
- 下一句
- 万木分空霁
「遥吐柴门端」出自:《东溪玩月(一作王维诗)》
月从断山口,遥吐柴门端。万木分空霁,流阴中夜攒。
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澄清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光连虚象白,气与风露寒。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澄清入幽梦,破影抱空峦。恍惚琴窗里,松溪晓思难。
「遥吐柴门端」作者: 王昌龄
「遥吐柴门端」辞典释义
◎ 遥的意思
【酉集下 • 辵】遥·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10
〔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餘招切,音謠。【說文】遠也。【禮·王制】千里而遙。【左傳·昭二十五年】遠哉遙遙。
又逍遙,徜徉也。互詳逍字註。◎ 吐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吐·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音土。【說文】寫也。【玉篇】口吐也。【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
又【增韻】出也,舒也。【前漢·劉向傳】發明詔,吐德音。【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又姓。【正字通】隋將軍吐萬緒。又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又【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音兔。【廣韻】歐也。◎ 柴门的意思
⒈ 用柴木做的门。言其简陋。
引三国 魏 曹植 《梁甫行》:“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宋 王安石 《即事》诗之一:“渐老逢春能几回,柴门今始为君开。”
清 李渔 《怜香伴·书空》:“柴门静夜无关钥,留与山僧带月推。”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十:“萧祥 推开柴门,两只白鹅惊飞着跑开。”⒉ 代指贫寒之家;陋室。
引《晋书·儒林传论》:“若 仲寧 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 行齐 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宋 杨万里 《送蔡定夫提举正字使广东》诗:“柴门僵卧三腊雪,鱼釜仅续一线烟。”
元 张可久 《山坡羊·雪夜》曲:“扁舟乘兴,读书相映,不如高卧柴门静。”⒊ 犹杜门,闭门。
引《后汉书·杨震传》:“夜遣使者策收 震 太尉印綬,於是柴门絶宾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生归,殯母已,柴门谢客。”◎ 端的意思
【午集下 • 立】端·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9
〔古文〕耑【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多官切,音偳。【說文】直也,正也。【禮·曲禮】振書端書于君前。【註】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衞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傳·隱元年註】上係天端。【疏】天端,卽春也。春秋說云: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疏】履,步也,謂推步曆之初始,以爲術曆之端首。【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註】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又【廣韻】緒也,等也。【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又【增韻】審也。【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又專也。【戰國策】敢端其願。【註】端,猶專也。又布帛曰端。【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爲端。【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端,素端。【鄭司農註】衣有襦裳者爲端。【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註】端,端之服。【疏】其色,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端。又地名。【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㬇。【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註】端氏,澤州縣也。【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賜。又宮門名。【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門。【註】端門,太微宮南門也。又獸名。【後漢·鮮傳】禽獸異于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爲弓,俗謂之角端弓。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荀子·勸學篇】端而言。【註】端,讀爲喘。喘,微言也。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禮·玉藻】諸侯端以祭,天子端以朝,日于東門之外。【註】端,皆音冕。又【韻補】叶都元切。【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衆慮而爲言。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又叶多汪切。【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不僉,造此異端。
总述:诗句遥吐柴门端出自《东溪玩月(一作王维诗)》。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