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累宵同燕酌

诗句
累宵同燕酌
拼音
 lèi xiāo tóng yàn zhuó
平仄
仄平平仄仄
韵脚
入声十药
下一句
十舍携征骑

「累宵同燕酌」出自:《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游山水,中道先归寄示》

累宵同燕酌,十舍携征骑。始造双林寂,遐搜洞府秘。
群峰绕盘郁,悬泉仰特异。阴壑云松埋,阳崖烟花媚。
每虑观省牵,中乖游践志。我尚山水行,子归栖息地。
一操临流袂,上耸干云辔。独往倦危途,怀冲寡幽致。
赖尔还都期,方将登楼迟。

「累宵同燕酌」作者:

韦应物(737─791?),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早年充当唐玄宗的侍卫,狂放不羁,后来折节读书,应举成进士,任过洛阳丞。曾一度辞官闲居,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后人称他「韦江州」或「韦苏州」。又因曾任左司郎中,也有「韦左司…

「累宵同燕酌」辞典释义

◎ 累的意思

【未集中 • 糸】累·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5

【廣韻】力追切【集韻】倫追切,音欙。【玉篇】同纍。【孟子】係累其子弟。【趙註】係累猶縛結也。【戰國策】係累吾民。【註】累、纍同。
【禮·月令】乃合累牛騰馬,遊牝于牧。【註】累、騰皆乗匹之名。【集韻】,或作累。求子牛。
【廣韻】力委切【集韻】魯水切【正韻】魯猥切,音壘。【類篇】絫,或作累。詳絫字註。
【廣韻】良僞切【集韻】力僞切,纍去聲。緣坐也。【書·旅獒】終累大德。【左傳·隱十三年】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公羊傳·桓二年】及者何累也。
力果切,音倮。【禮·曲禮】爲大夫累之。【註】累,倮也。
【集韻】力涉切,音獵。地名。鉅鹿下曲陽縣西南有肥累城。

◎ 宵的意思

【寅集上 • 宀】宵·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7

〔古文〕【唐韻】相邀切【集韻】【韻會】思邀切【正韻】先彫切,音消。【說文】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聲。【書·堯典】宵中星虛,以殷仲秋。【註】陽氣消也。【詩·召南】肅肅宵征。【周禮·秋官·司寤氏】禁宵行者。【註】宵,定昏也。
【莊子註】不由明坦之路曰宵。
小也。【禮·學記】宵雅肄三。【註】宵之言小也,習小雅之三。
宵行,蟲名,如蠶,夜行,喉下有光如螢。【詩·豳風】熠耀宵行。
與綃通。【儀禮·士昏禮】姆纚筓宵衣。【鄭註】宵,讀如素衣朱綃之綃。

◎ 同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同·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
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
叶徒黃切,音唐。【琳·答客難】六合咸熙,九州來同。倒載干戈,放馬華陽。①字作北下。

◎ 燕的意思

【巳集中 • 火】燕·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12

【唐韻】於甸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甸切,音宴。【說文】鳥也。籋口布翄枝尾,象形。【爾雅·釋鳥】燕燕,。【疏】燕燕,又名。古人重言之。【詩·邶風】燕燕于飛。【玉篇】俗作鷰。【集韻】亦作䴏。
【禮·學記】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註】燕,猶褻也。
與醼通。【廣韻】醼飮,古無酉,今通用。【詩·小雅】我有旨酒,嘉賔式燕以敖。【儀禮】燕禮第六。
【集韻】與宴通。安也,息也。【易·中孚】初九虞吉,有他不燕。【疏】燕,安也。【詩·小雅】悉率左右以燕天子。【傳】以安待天子。【又】或燕燕居息。【傳】燕燕,安息貌。【齊語】昔聖王之處士也,使就閒燕。【註】閒燕,猶淸淨也。
【廣韻】烏前切【集韻】【韻會】因蓮切【正韻】因肩切,音煙。【玉篇】國名。【爾雅·釋地】燕曰幽州。【詩·大雅】溥彼韓城,燕師所完。【朱傳】燕召公之國。◎按鄭箋云:燕,安也。讀去聲。今从朱傳。
【左傳·隱五年】衞人以燕師伐鄭。【註】南燕國今東郡燕縣。【疏】燕有二國,一稱北燕,故此註言南燕,以別之。世本燕國姞姓。地理志:東郡燕縣南燕國姞姓,黃帝之後也。
姓。【廣韻】邵公奭封燕,爲秦所滅,子孫以國爲氏。漢有燕倉。〇按史記仲尼弟子傳:燕伋字思。是春秋時,卽有燕姓也。
【集韻】於殄切,音蝘。本作宴。引爾雅宴宴,居息也。〇按爾雅疏引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考爾雅釋文及北山釋文,俱無作上聲讀者,惟大雅韓奕:韓姞燕譽。釋文云:燕,于遍反。
於顯反。可証燕之有上聲也。

◎ 酌的意思

【酉集下 • 酉】酌·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3

【唐韻】之若切【集韻】【韻會】【正韻】職略切,音灼。【說文】盛酒行觴也。【詩·周南】我姑酌彼金罍。【禮·郊特牲】縮酌用茅。【註】酌,猶斟也。酒已泲,則斟之,以實尊彝。【前漢·蓋寬饒傳】無多酌我,我乃酒狂。【班固·西都賦】騰酒車以斟酌。
【博雅】酌,漱也。【又】益也。
【禮·曲禮】酒曰淸酌。【博雅】淸酌,酒也。
取善而行曰酌。【左傳·成六年】子爲大政,將酌於民者也。【註】酌取民心,以爲政。【禮·坊記】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註】酌,猶取也。
參酌也。【周語】而後王斟酌焉。【前漢·敘傳】斟酌六經,放易象論。
地名。【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平酌侯葘川懿王子。【註】志屬北海。
【正字通】武王樂歌,周頌於鑠王師之篇名。酌,亦省作勺。【禮·內則】十三舞勺。【註】勺與酌同。
【集韻】實若切,音杓。挹也。【左傳·成十四年】不內酌飮。【釋文】酌,市略反,亦讀章略反。

总述:诗句累宵同燕酌出自《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游山水,中道先归寄示》。作者是唐朝诗人韦应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