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黍苗侵野径

诗句
黍苗侵野径
拼音
 shǔ miáo qīn yě jìng
平仄
仄平平仄仄
韵脚
去声二十五径
上一句
清晨礼道经
下一句
桑椹污闲庭

「黍苗侵野径」出自:《寄华山司空图二首》

门径放莎垂,往来投刺稀。有时开御札,特地挂朝衣。
岳信僧传去,仙香鹤带归。他年二南化,无复更衰微。
逍遥短褐成,一剑动精灵。白昼梦仙岛,清晨礼道经。
黍苗侵野径,桑椹污闲庭。肯要为邻者,西南太华青。

「黍苗侵野径」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黍苗侵野径」辞典释义

◎ 黍的意思

【亥集下 • 黍】黍·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0

【唐韻】【集韻】舒呂切【韻會】【正韻】賞呂切,音暑。【說文】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種,故謂之黍,从禾,雨省聲。孔子曰:黍可爲酒,禾入水也。【字彙】粟屬。苗似蘆,高丈餘,穗黑色,實圓重,土宜高燥。【詩緝】黍有二種,黏者爲秫,可以釀酒。不黏者爲黍,如稻之有秔糯也。【爾雅翼】黍,大體似稷,故古人倂言黍稷,今人謂黍爲黍穄。【禮·曲禮】凡祭宗廟之禮,黍曰薌合。
角黍。【續齊諧記】角黍,菰叶裹黏米爲之,楚俗投汨羅水祠屈原。
地名。【左傳·哀七年】宋人築五邑,一曰黍丘。【註】梁國下邑縣西南有黍丘亭。
【史記·秦本紀】秦取韓負黍。
弓名。【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
黃鳥,一名搏黍。
蟲名。【爾雅·釋蟲】委黍。【註】䑕婦別名。
蓬名。【爾雅·釋草】薦黍蓬。【六書·精薀】黍下從氽,象細粒散垂之形。

◎ 苗的意思

【申集上 • 艸】苗·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5

〔古文〕【唐韻】武儦切【集韻】【韻會】【正韻】眉鑣切,音描。【說文】草生于田者,榖曰苗。凡草初生亦曰苗。【詩·王風】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魏風】碩䑕碩䑕,無食我苗。【註】嘉穀也。
【爾雅·釋天】夏獵曰苗。【註】爲苗除害也。【詩·小雅】之子于苗,徒囂囂。
【書·舜典】三苗于三危。【史記·夏本紀註】《神異經》: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飛,爲人饕餮,淫無理,名曰苗民。
【博雅】衆也。【後漢·鄧皇后紀】損膳解驂,以贍黎苗。
胤也。【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後漢·恂傳】功臣苗緒。
地名。【左傳·襄二十六年】晉人與之苗。【註】苗,晉地。
山名。【淮南子·修務訓】苗山之鋌。【註】苗山,利金所出也。
姓。【晉語】苗棼皇,晉大夫。
【韻補】眉彪切,音繆。【韓愈·楚國夫人墓銘】高陵相漢,義以家酬。遷于南陽,始自郞苗。

◎ 侵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侵·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7

【唐韻】【正韻】七林切【集韻】【韻會】千尋切,音駸。【說文】漸進也。
朘削也。【春秋·胡傳】聲罪緻討曰伐,潛師掠境曰侵。
【周禮·大司馬】負固不服則侵之。
侵尋。【史記·武帝紀】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封禪書】作浸尋。【郊祀志】作寢尋。義同。
歲凶。【穀梁傳·襄二十四年】五穀不登,謂之大侵。【韓詩外傳】一穀不升曰歉,二穀不升曰饑,三穀不升曰饉,四穀不升曰荒,五穀不升曰大侵。
姓。【三輔決錄】有侵恭。
【正韻】七稔切,音寢。貌不揚也。【前漢·田蚡傳】貌侵。【註】師古曰:短小曰侵。亦作寢。

◎ 野的意思

【酉集下 • 里】野·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4

〔古文〕埜【唐韻】羊者切【集韻】【韻會】【正韻】以者切,音也。【說文】郊外也。【易·同人】同人于野,亨。【疏】野,是廣遠之處。【詩·魯頌】駉駉牡馬,在坰之野。【傳】邑外曰郊,郊外曰野。
【周禮·地官·遂人】掌邦之野。【註】郊外曰野,此野爲甸稍縣都。
【周禮·秋官】縣士掌野。【註】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
【韻會】朴野。【論語】質勝文則野。【禮·檀弓】故騷騷爾則野。【疏】田野之人,急切無禮。
官名。【左傳·昭十八年】使野司各保其徵。【註】野司,縣士也。【禮·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註】野虞,謂主田及山林之官。
地名。【書·禹貢】原隰底績,至于豬野。【傳】猪野,地名。【左傳·宣十七年】晉人執晏弱于野王。【註】野王縣,今屬河內。
【昭二十五年】齊侯唁公于野井。【註】濟南祝阿縣東有野井亭。
鉅野,縣名。見【前漢·地理志】。
藪名。【書·禹貢】大野旣豬。【周禮·夏官·職方氏】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
東野,複姓。【呂氏春秋】東野稷以御見莊公。
【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註】野馬者,遊氣也。
【博雅】野雞,雉也。
【廣韻】【正韻】承與切【集韻】上與切。與墅同。【集韻】田廬也。【正韻】此正古墅字,田下已从土,後人以其借爲郊野字,復加土字。
【集韻】演女切,音與。郊外也。
【韻補】叶賞呂切,音暑。【詩·邶風】之子于歸,遠送于野。協上羽下雨。【左傳·昭二十五年】童謠曰:鸐鵒之羽,公在外野,往饋之馬。馬,音姥。
叶烏果切,倭上聲。【後漢·隴坻歌】念我所欲,飄然曠野。登高遠望,涕泣雙墮。
叶常御切,音樹。【班固·西都賦】罘網連紘,籠山絡野。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 径的意思

【寅集下 • 彳】径·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7

【集韻】古定切【韻會】【正韻】吉定切,音徑。【說文】步道也。【徐鍇曰】道不容車,故曰步道。【玉篇】小路也。【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徑路。【疏】徯徑,細小狹路。【周禮·地官·遂人】夫閒有遂,遂上有徑。【註】徑容牛馬。【疏】徑不容車軌,而容牛馬及人之步徑。【禮·月令】審端徑術。【三輔決錄】蔣詡舍中三徑,唯羊仲求仲從之游。
【廣雅】徑,袤也。【禮·曲禮】送喪不由徑。【註】徑,邪路也。
疾也,直也。【史記·大宛傳】張騫曰:今使大夏,從羌中險,從蜀宜徑。【註】如淳曰:徑,疾也。【唐書·盧藏用傳】仕宦之捷徑。
直波也。【爾雅·釋水】直波爲徑。【註】言徑涏。
【集韻】徑,直也。【禮·檀弓】有直情而徑行者。
猶行也。【左傳·僖二十五年】晉趙衰以壺飱從徑,餒而弗食。
【集韻】堅靈切,音經。行過也。【史記·高祖紀】高祖被酒,夜徑澤中。
【韻會】通作俓。【史記·司馬相如傳】俓峻赴險。
與竟通。【史記·淳于髡傳】不過一斗,徑醉矣。

总述:诗句黍苗侵野径出自《寄华山司空图二首》。作者是唐朝诗人虚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