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苟有令德隐不腓

诗句
苟有令德隐不腓
拼音
 gǒu yǒu lìng dé yǐn bù féi
平仄
仄仄仄仄仄仄平
韵脚
上平五微
上一句
处子窈窕王所妃
下一句
况今天子铺德威

「苟有令德隐不腓」出自:《送区弘南归》

穆昔南征军不归,虫沙猿鹤伏以飞。汹汹洞庭莽翠微,
九疑镵天荒是非。野有象犀水贝玑,分散百宝人士稀。
我迁于南日周围,来见者众莫依俙.爰有区子荧荧晖,
观以彝训或从违。我念前人譬葑菲,落以斧引以纆徽。
虽有不逮驱騑騑,或采于薄渔于矶。服役不辱言不讥,
从我荆州来京畿。离其母妻绝因依,嗟我道不能自肥。
子虽勤苦终何希,王都观阙双巍巍。腾蹋众骏事鞍鞿,
佩服上色紫与绯。独子之节可嗟唏,母附书至妻寄衣。
开书拆衣泪痕晞,虽不敕还情庶几。朝暮盘羞恻庭闱,
幽房无人感伊威。人生此难馀可祈,子去矣时若发机。
蜃沉海底气升霏,彩雉野伏朝扇翚。处子窈窕王所妃,
苟有令德隐不腓。况今天子铺德威,蔽能者诛荐受禨.
出送抚背我涕挥,行行正直慎脂韦。业成志树来颀颀,
我当为子言天扉。

「苟有令德隐不腓」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藉昌黎(今河北通县),每自称昌黎韩愈,所以世称韩昌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得罪当权者,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宪宗时,他随宰相裴度平…

「苟有令德隐不腓」辞典释义

◎ 苟的意思

【申集上 • 】苟·康熙筆画:0·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廣韻】古厚切【集韻】【類篇】【正韻】舉后切,音垢。【說文】草也。
誠也。【魯語】夫苟中心圖民,知雖不及,必將至焉。
且也。【晏子·雜上篇】行廉不爲苟得,道義不爲苟合。
但也。【揚子·法言】非苟知之。
【韓詩外傳】指緣謬辭謂之苟。
磯名。【水經注】苟磯,亦曰南陽磯。
姓。【廣韻】漢有苟參。【急就篇】苟貞夫。【註】苟,草名也。所居饒之,因以爲氏。
【集韻】居侯切,音鉤。苟吻,草名。
【類篇】果羽切。【唐韻古音】讀矩。【蔡邕·述行賦】登高斯賦,義有取兮。則善戒惡,豈云苟兮。翩翩獨征,無疇與兮。

◎ 有的意思

【辰集上 • 月】有·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2

〔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
【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
【繫辭】富有之謂大業。
【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
【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
【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
【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
【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有。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叶演女切。【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有。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 令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令·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3

【集韻】【正韻】力正切,零去聲。律也,法也,告戒也。【書·囧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禮·月令】命相布德和令。【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撟邦令。
三令。【前漢·宣帝紀】令有先後,有令甲,令乙,令丙。
縣令。漢法,縣萬戸以上爲令,以下爲長。
時令,月令,所以紀十二月之政。
善也。【詩·大雅】令聞令望。【左傳·成十年】忠爲令德,非其人猶不可,况不令乎。
姓。
【集韻】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零。厮役曰使令。
丁令,地名。見【前漢·張湯傳】。或作丁零。
令狐,亦地名。
令狐,複姓。
【詩·齊風】盧令令。【註】盧,田犬。令令,犬頜下環聲。
與鴒通。【詩·小雅】脊令在原,兄弟急難,卽鶺鴒鳥。
令適,甓也。與瓴甋同。
【集韻】郞定切,音笭。令支,縣名。在遼西。
【廣韻】力延切【集韻】陵延切,音連。亦縣名。【前漢·地理志】金城郡有令居縣。
【集韻】盧景切,音領。官署之長。
叶呂張切,音良。【韓愈·谿堂詩】凡公四封,旣富以强。謂公吾父,孰違公令。叶下邦。【說文】載卩部。从亼从卩。發號也。【徐曰】亼卽集字,人而爲之節制。會意。

◎ 德的意思

【寅集下 • 彳】德·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12

【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登入聲。【廣韻】德行也。【集韻】德行之得也。【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詩·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書·臯陶謨】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而廉,剛而塞,彊而義。
【洪範】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玉篇】德,惠也。【書·盤庚】施實德于民。【詩·小雅】旣飽以德。
善敎也。【禮·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註】德謂善敎。
感恩曰德。【左傳·成三年】王曰:然則德我乎。【疏】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謂荷恩爲德。【後漢·樊曄傳】光武微時,曄餽餌一笥,帝德之不忘。
【韻會】四時旺氣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諡法】綏柔士民,諫爭不威,執義揚善,曰德。
【說文】升也。
【玉篇】福也。
星名。【前漢·郊祀志】望氣王朔言,後獨見塡星出如瓜。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註】德星,旣填星也。
【韻會】亦作悳。【前漢·賈誼傳】悳至渥也。
州名。【廣韻】秦爲齊郡地,漢爲平原郡。武德初爲德州,因德安縣以名之。
叶都木切,音篤。【謝惠連·雪賦】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沴於隂德。
叶得各切,當入聲。【易林】酒爲歡伯,除憂來樂,福善入門,與君相索,使我有德。

◎ 隐的意思

【戌集中 • 阜】隐·康熙筆画:22·部外筆画:14

〔古文〕【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
【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
【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
【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
【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
【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
【史記·秦始皇紀】隱宮徒者,七十餘萬人。【註】宮,一百日隱於隂室養之,故曰隱宮。
【史記·滑稽傳】齊威王之時喜隱。【前漢·藝文志】隱書十八篇。【註】《劉向·別錄》云:隱書者,疑其言以相問,對者以慮思之,可以無不喩。
【禮·玉藻】隱辟而後屨。【註】隱辟,俛逡巡而退著屨也。
【爾雅·釋言】隱,占也。【註】隱度。【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必先隱度。【禮·少儀】軍旅思險,隱情以虞。【註】隱,意也,思也。【後漢·安帝紀】隱親悉心,勿取浮華。【註】皆隱審盡心,勿取浮華不實者。
【揚子·方言】隱,定也。
【玉篇】安也。
痛也。【詩·邶風】如有隱憂。【傳】痛也。【禮·檀弓】拜稽顙,哀戚之至隱也。稽顙,隱之甚也。【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又】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前漢·韓安國傳】此仁人之所隱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隱民皆取食焉。【註】隱約窮困。
【定三年】君以弄馬之故,隱君身。【註】隱,憂約也。【荀子·儒效篇】隱隱兮其恐人之不當也。【註】隱隱,憂戚貌。
【司馬相如·上林賦】湛湛隱隱。【註】隱隱,盛貌。
【前漢·郊祀歌】休嘉砰隱溢四方。【註】砰隱,盛意。
【左傳·襄二十三年】踰隱而待之。【註】隱,短牆也。
【諡法】隱拂不成曰隱,不顯尸國曰隱,見美堅長曰隱。
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爾雅·釋草】蒡,隱葱。【註】似蘇,有毛,江東呼爲隱葱,藏以爲葅。
【廣韻】【集韻】於靳切,音檼。【廣韻】隈隱之貌。
【孟子】隱几而臥。【註】隱,倚也。於靳反。
【集韻】築也。【前漢·賈山傳】厚築其外,隱以金椎。
【集韻】於刃切,駰去聲。【禮·檀弓】旣葬而封,廣輪揜坎,其高可隱也。【註】隱,據也。封可手據,謂高四尺所。【釋文】隱,於刃反。【集韻】俗作㥯隐。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 腓的意思

【未集下 • 肉】腓·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8

【唐韻】符飛切【韻會】符非切,音肥。【說文】脛腨也。【廣韻】腳腨腸也。【博雅】腓,䏿也。【正字通】脛後肉,腓腸也。【易·咸卦】六二咸其腓。【疏】腓,足之腓腸也。【莊子·天下篇】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管子·侈靡篇】故卿而不理,靜也。其獄一踦腓,一踦屨。【註】諸侯犯罪者,令著一隻屨以恥之。
病也。【詩·小雅】百卉具腓。【傳】腓,病也。
變也。【詩·小雅·具腓釋文】腓,變也。
避也。【詩·小雅】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傳】腓,避也。
【大雅】牛羊腓字之。【釋文】避也。
【廣韻】扶涕切【集韻】父沸切,音屝。義同。

总述:诗句苟有令德隐不腓出自《送区弘南归》。作者是唐朝诗人韩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