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那得不思君

诗句
那得不思君
拼音
 nà de bù sī jūn
平仄
仄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十二文
上一句
离居见新月

「那得不思君」出自:《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

翠羽虽成梦,迁莺尚后群。名逃郤诜策,兴发谢玄文。
昏旦扁舟去,江山几路分。上潮吞海日,归雁出湖云。
诗思应须苦,猿声莫厌闻。离居见新月,那得不思君

「那得不思君」作者: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省湖州一带)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有《钱考功集》。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与刘长卿齐名,称「钱刘」;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他长于应酬之作,当时赴…

「那得不思君」辞典释义

◎ 那得的意思

⒈  怎得;怎会;怎能。

《三国志·魏志·曹洪传》“於是泣涕屡请,乃得免官削爵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太祖 曰:‘我家貲那得如 子廉 耶!’”
唐 钱起 《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诗:“离居见新月那得不思君。”
明 高启 《方隐君山园》诗:“乃知厚业要德守,那得衰荣但言命?”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中国 有这几百万几万万甘心做洋奴的人,那得不亡国!”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 思的意思

【卯集上 • 心】思·康熙筆画:9·部外筆画:5

〔古文〕恖【廣韻】息兹切【集韻】【韻會】新兹切【正韻】息移切,音司。【說文】睿也。【書·洪範】思曰睿。【六書總要】念也,慮也,繹理爲思。
願也。【詩·大雅】思皇多士。【箋】願也。【正義曰】以意之所思,必情之所願也。
語巳辭。【詩·周南】不可泳思
【大雅】神之格思。
語起辭。【詩·大雅】思齊太任。
【魯頌】思樂泮水。
【諡法】謀慮不愆曰思。
州名。楚黔中地,唐置思州,以思邛水得名。
姓。以諡爲氏,明有思志道。
【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相吏切,音四。【揚雄·甘泉賦】儲精垂思。
悲也。【詩·小雅】䑕思泣血。【註】思,去聲,䑕思,哀以思。言悲也。
【書·堯典】欽明文思。【註】道德純備謂之思。【音義】思,息嗣反。
如字。
叶相居切,音須。【徐幹·室思詩】妾身雖在遠,豈違君須臾。旣厚不中薄,想君時見思。
叶桑才切,音腮。多鬚貌。【左傳·宣二年】宋城者謳曰: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念也。【易·咸卦】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詩·邶風】莫往莫來,悠悠我思。【說文】从心囟聲。囟頂門骨空,自囟至心,如絲相貫不絕。

◎ 君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君·康熙筆画:7·部外筆画:4

〔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
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
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子孫稱先世皆曰君。【孔安國·尚書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
兄稱弟曰君。【杜牧·爲弟墓誌】君諱顗。
妾稱夫曰君。【禮·內則】君已食徹焉。【註】此謂士大夫之妾也。【儀禮·喪服】妾謂君。【註】妾謂夫爲君者,不得體之,加尊之也,雖士亦然。【疏】以妻得體之,得名爲夫,妾雖接見於夫,不得體敵,故加尊之,而名夫爲君。
婦稱夫亦曰君。【古樂府】十七爲君婦。
夫稱婦曰細君。【前漢·東方朔傳】歸遺細君,又何仁也。
上稱下亦曰君。【史記·申屠嘉傳】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封號曰君。【史記·商君傳】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爲商君。
婦人封號亦曰君。【史記·外戚世家】尊皇太后母臧兒爲平原君。
彼此通稱亦曰君。【史記·司馬穰苴傳】百姓之命,皆懸於君。君謂莊賈也。
【張儀傳】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
隱士就聘者曰徵君。【後漢·逸民韓康傳】亭長以韓徵君當至。
持節出使者曰使君。【後漢·恂傳】非敢脅使君。
【諡法】慶賞威曰君,從之成羣曰君。
君子,成德之稱。【易·乾卦】君子,終曰乾乾。【論語】不亦君子乎。【註】君子,成德之名。
姓。【正字通】明有君助。
叶姑員切,音涓。【劉向·烈女傳】引過推讓,宣王悟焉。夙夜崇道,爲中興君。

总述:诗句那得不思君出自《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作者是唐朝诗人钱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