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芙蓉行障掩灯光
- 拼音
- fú róng xíng zhàng yǎn dēng guāng
- 平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韵脚
- 下平七阳
- 上一句
- 银汉斜临白玉堂
- 下一句
- 画舸双艚锦为缆
「芙蓉行障掩灯光」出自:《相和歌辞。栖乌曲二首》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
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渡潇湘。
「芙蓉行障掩灯光」作者: 刘方平
「芙蓉行障掩灯光」辞典释义
◎ 芙蓉的意思
⒈ 荷花的别名。
引《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洪兴祖 补注:“《本草》云:其叶名荷,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
唐 王维 《临湖亭》诗:“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
清 唐孙华 《晚秋狮子林小集》诗之一:“三径林香穿竹树,一池波影漾芙蓉。”⒉ 木莲,即木芙蓉。落叶大灌木,叶大掌状浅裂,秋季开花,花大有柄,色有红白,晚上变深红。可插枝蕃植,供观赏,叶和花均可入药。
引隋 江总 《南越木槿赋》:“千叶芙蓉詎相似,百枝灯花復羞燃。”
宋 宋祁 《木芙蓉》诗:“芙蓉本作树,花叶两相宜。慎勿迷莲子,分明立券辞。”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芙蓉》:“岭 南木芙蓉,有一日白花,次日稍红,又次日深红者,名曰‘三日醉芙蓉’。”⒊ 后因以“芙蓉”喻指美女。
引《西京杂记》卷二:“文君 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鸦头》:“室对芙蓉,家徒四壁。”⒋ 宝剑名。参见“芙蓉剑”。
引明 汤显祖 《南柯记·侠概》:“一生游侠在 江 淮,未老芙蓉説剑才。”
◎ 行障的意思
⒈ 亦作“行鄣”。
⒉ 围屏之属,因其可以移动,故称。置于室中,以为屏障。
引南朝 梁 阴铿 《秋闺怨》诗:“火笼恆煖脚,行障镇牀头。”
北周 庾信 《灯赋》:“舒屈膝之屏风,掩芙蓉之行障。”
《南史·隐逸传上·宗测》:“测 善画,自图 阮籍 遇 苏门 於行鄣上,坐卧对之。”
唐 刘方平 《栖乌曲》之一:“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⒊ 围屏之属,因其可以移动,故称。用作仪仗。
引《宋史·仪卫志五》:“行障四,坐障二。”
《宋史·礼志二七》:“偏扇、方扇各十六,行鄣三,坐鄣二。”◎ 掩的意思
【卯集中 • 手】掩·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唐韻】【集韻】【韻會】衣檢切【正韻】於檢切,淹上聲。【說文】斂也。小上曰掩。【增韻】遮也。【禮·月令】仲夏,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註】掩,猶隱翳也。【又】孟冬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
又乗其不備而覆之曰掩。【禮·曲禮】大夫不掩羣。【疏】禽獸羣聚,則多不可掩取之。【前漢·貨殖傳】掘冢搏掩。【註】博擊掩襲,取人物也。一說博,六博也。掩,意錢之屬。一曰撫也。【爾雅·釋訓】矜憐撫掩之也。【郭璞註】撫掩猶撫拍,謂慰恤也。又閉也。【韓愈詩】獨宿門不掩。又【揚子·方言】止也。又同也。江淮南楚之閒曰掩。【韻會】或作揜。又【集韻】烏感切,庵上聲。覆取也。與揜同。又於贍切,淹去聲。繅絲以手振出緒也。或作。通作淹。又乙業切,音浥。打也。掩本字。字頭从作。◎ 灯光的意思
⒈ 灯的亮光。
引唐 杜甫 《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诗:“灯光散远近,月彩静高深。”
《金瓶梅词话》第二四回:“花炮轰雷,灯光杂彩,簫鼓声喧,十分热闹。”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一:“直长而白亮的路,只有些冷冷的灯光。”⒉ 指佛法的光辉。
引《北史·孝行传·张元》:“元 为孙不孝,使祖丧明;今以灯光普施法界,愿祖目见明。”
⒊ 指舞台上或摄影棚内的照明。
引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引言》:“阿批亚 的对于造成情绪的灯光……只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工具。”
总述:诗句芙蓉行障掩灯光出自《相和歌辞。栖乌曲二首》。作者是唐朝诗人刘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