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鸣钟山虎伏
- 拼音
- míng zhōng shān hǔ fú
- 平仄
- 平平平仄仄
- 韵脚
- 入声一屋、入声十三职、去声二十六宥
- 上一句
- 心到空王外
- 下一句
- 说法天龙会
「鸣钟山虎伏」出自:《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吾师晋阳宝,杰出山河最。途经世谛间,心到空王外。
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
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
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心持佛印久,标割魔军退。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鸣钟山虎伏,说法天龙会。了义同建瓴,梵法若吹籁。
深知亿劫苦,善喻恒沙大。舍施割肌肤,攀缘去亲爱。
招提何清净,良牧驻轻盖。露冕众香中,临人觉苑内。
心持佛印久,标割魔军退。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鸣钟山虎伏」作者: 高适
「鸣钟山虎伏」辞典释义
◎ 鸣钟的意思
⒈ 敲钟。
引《后汉书·礼仪志上》:“诸行出入皆鸣钟,皆作乐。”
⒉ 谓食则鸣钟。形容富豪之家的生活。参见“鐘鸣鼎食”。
引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出平原而联骑,居里閈而鸣钟。”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闢玄闈以阐化,寝鸣钟以体国。”⒊ 击钟发声。
引南朝 齐 谢朓 《奉和竟陵王同沉右率过刘先生墓诗》:“善诱宗学原,鸣鐘霽幽抱。”
宋 范成大 《玉堂寓值》诗:“上直马归催下钥,传更人唱促鸣鐘。”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夜半钟》:“六一居士 谓 继 此诗,句则佳矣,奈夜半非鸣鐘时。或云 姑苏寺 鐘,多鸣於半夜。”⒋ 古代青铜制乐器。悬挂架上,叩之而鸣。
引唐 李白 《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鏗鸣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
◎ 山的意思
【寅集中 • 山】山·康熙筆画:3·部外筆画:0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與刪音同。【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又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又姓。古烈山氏之後。又公山,複姓。又【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又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虎的意思
【申集中 • 虍】虎·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2
〔古文〕虝【唐韻】火古切【集韻】【韻會】火五切,音滸。【玉篇】惡獸也。【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鉉註】象形。【易·乾卦】風從虎。【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又姓。【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又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又灘名。【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又山名。【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又便器名。【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又與琥通。【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干祿字書】通作。◎ 伏的意思
【子集中 • 人】伏·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4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房六切,音服。偃也。【禮·曲禮】寢毋伏。
又【廣韻】匿藏也。【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詩·小雅】潛雖伏矣。【史記·樂書】羽者嫗伏,毛者孕鬻。【前漢·趙廣漢傳】發奸摘伏如神。又屈服也。【左傳·隱十一年】許旣伏其罪矣。又三伏。【史記·秦本記】秦德公二年初伏。【註】六月三伏之節。始自秦德公。周時無伏。【釋名】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註】夏至後三庚爲初伏,第四庚爲中伏,立秋後初庚爲末伏。又姓。漢有伏勝,伏隆。【氏族博考】伏宓同出伏羲氏。漢伏生,晉書作宓生。又乞伏,外國姓。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扶富切,浮去聲。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漢·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雞伏子。又【集韻】鼻墨切。與匐通。【史記·范雎傳】膝行蒲伏。又叶必歷切,音壁。【賈誼·鵩賦】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憂喜聚門兮。吉凶同域。
总述:诗句鸣钟山虎伏出自《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作者是唐朝诗人高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