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未逢调鼎用

诗句
未逢调鼎用
拼音
 wèi féng diào dǐng yòng
平仄
仄平仄仄仄
韵脚
去声二宋
上一句
言归旧竹林
下一句
徒有济川心

「未逢调鼎用」出自:《都下送辛大之鄂》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予亦忘机者,田园在汉阴。因君故乡去,遥寄式微吟。

「未逢调鼎用」作者: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巴蜀、吴越、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张九龄镇荆州时,署其为荆州从事,不…

「未逢调鼎用」辞典释义

◎ 未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未·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1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
【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
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 逢的意思

【酉集下 • 辵】逢·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7

【唐韻】【集韻】【韻會】符容切,音縫。【說文】遇也。从辵,峯省聲。【正韻】値也。【左傳·宣三年】不逢不若。【書·洪範】子孫其逢吉。
【正韻】迎也。【揚子·方言】逢、迎,逆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逆也。【前漢·東方朔傳】逢占射覆。【註】逆占事,猶言逆刺也。
大也。【禮·儒行】衣逢掖之衣。【註】衣掖下寬大也。
閼逢,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甲曰閼逢。【註】言萬物鋒芒欲出,壅遏未通也。
與縫通。【禮·玉藻】深衣縫齊倍要。【註】縫,或爲逢。
有逢,國名。【左傳·昭二十年】有逢伯陵因之。【註】逢伯陵,殷諸侯。
姓。齊逢丑父。
【廣韻】【韻會】蒲蒙切【集韻】【正韻】蒲紅切,音蓬。鼓聲也。【詩·大雅】鼉鼓逢逄。
【前漢·司馬相如傳封禪書】大漢之德,逢涌原泉。【註】逢讀若㷭,言如熢火之升,原泉之流。
叶符方切,音房。【韓愈詩】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叶上江、下鄕。◎按从夅者,音龎。从夆者,音縫、音蓬。【顏氏家訓】逄、逢之別,豈可雷同。

◎ 调的意思

【酉集上 • 言】调·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8

【唐韻】徒遼切【集韻】【韻會】【正韻】田聊切,音迢。【說文】和也。【玉篇】和合也。【詩·小雅】弓矢旣調。【禮·月令】仲夏調竽笙竾簧。
【韻會】揉伏也。【史記·秦本紀】大費佐舜調馴鳥獸。
【正字通】嘲笑也。【世說】王丞相每調之。
【廣雅】欺也,啁也,譀也,出買也。
【莊子·齊物論】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註】樹上枝葉搖動之形。
官名。【周禮·地官】調人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
姓。【廣韻】周禮有調人,其後氏焉。
【廣韻】【集韻】【韻會】張流切,音輈。朝也。【詩·周南】未見君子,惄如調飢。【毛傳】調,朝也。
作輈。
【廣韻】【集韻】【韻會】徒弔切,迢去聲。【玉篇】選調也。【史記·秦始皇紀】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藁。【註】下令調斂也。【前漢·食貨志】馬數萬匹,卒掌者不足,乃調旁近縣。【師古註】謂選發之也。
【張釋之傳】十年不得調。【師古註】選也。
【袁盎傳】盎以數直諫,不得久居中,調爲隴西都尉。【師古註】遷也。
【玉篇】度也。【增韻】算也。【前漢·鼂錯傳】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師古註】謂算度之也。
【玉篇】求也。
【類篇】賦也。【正字通】民賦曰調,晉平吳制戸調。見《晉書》。
唐賦,人之制有四,二曰調。見《舊唐書》。
【廣韻】韻調也。【增韻】音調,樂律也。才調,韻致也。
【韻會】詩也。
叶從紅切,音同。【屈原·離騷】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湯禹儼而求合兮,摰咎繇而能調。

◎ 鼎的意思

【亥集下 • 鼎】鼎·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0

〔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荆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爲之備,使民知神姦,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正韻】鼎,當也。
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荆山,後世因名其處爲鼎湖。
州名。宋朗州攺鼎州。
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爲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姓。未將鼎澧。
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前漢·匡衡傳註】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註誤。
【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叶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 用的意思

【午集上 • 用】用·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0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余頌切,容去聲。【說文】可施行也。【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疏】唯宜潛藏,勿可施用。【書·臯陶謨】天討有罪,五五用哉。
【廣韻】使也。【左傳·襄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杜甫詩】古來才大難爲用。
功用。【易·繫辭】顯諸仁,藏諸用。【疏】謂潛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諸用也。【論語】禮之用,和爲貴。
貨也。【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疏】謂在上節儉,不爲糜費,以利而用,使財物殷阜。【禮·王制】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
以也。【詩·小雅】謀夫孔多,是用不集。【古樂府】何用識夫壻,白馬從驪駒。
庸也。【論語】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增韻】器用也。【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祇之犧牷牲用以容。【傳】器實曰用。【左傳·襄二十五年】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
【廣韻】通也。
姓。漢有用蚪,爲高唐令。
【韻補】叶餘封切,音容。【詩·小雅】謀臧不從,不臧覆用。【陸賈新語】大化絕而不通,道德施而不用。【又】立則爲太山衆本之宗,仆則爲萬世之用。
【六書正譌】周伯琦曰:用,古鏞字,鐘也。古㱁識,商鐘寅簋鐘字皆作用,後人借爲施用字。

总述:诗句未逢调鼎用出自《都下送辛大之鄂》。作者是唐朝诗人孟浩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