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烝徒楫之

诗句
烝徒楫之
拼音
 zhēng tú jí zhī
平仄
平平仄平
韵脚
上平四支
上一句
淠彼泾舟
下一句
周王于迈

「烝徒楫之」的意思,全诗译文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棫树朴树多茂盛,砍作木柴祭天神。周王气度美无伦,群臣簇拥左右跟。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周王气度美无伦,左右群臣璋瓒捧。手捧璋瓒仪容壮,国士得体是贤俊。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船行泾河波声碎,众人举桨齐划水。周王出发去远征,六军前进紧相随。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宽广银河漫无边,光带灿烂贯高天。万寿无疆我周王,培养人材谋虑全。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琢磨良材刻纹花,如金如玉品质佳。勤勉不已我周王,统治天下理国家。

「烝徒楫之」出自:《棫朴》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烝徒楫之」作者: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

「烝徒楫之」辞典释义

◎ 烝的意思

【巳集中 • 火】烝·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6

【唐韻】煑仍切【集韻】【韻會】諸仍切,音蒸【說文】火气上行也。【詩·大雅】烝之浮浮。【疏】炊之于甑,爨而烝之。
【爾雅·釋詁】君也。【詩·大雅】文王烝哉。
【爾雅·釋詁】進也。【書·堯典】烝烝。乂【詩·周頌】烝畀祖妣
【爾雅·釋詁】衆也。【書·益稷】烝民乃粒。
【書·立政】夷微盧烝。【蔡傳】烝,或以爲衆,或以爲夷名。
【爾雅·釋言】塵也。【註】人衆所以生塵埃。
【詩·豳風】烝在桑野。【傳】烝寘也。
【小雅】烝然罩罩。【箋】烝,塵也。塵然猶言久如也。【朱傳】烝,發語辭。
【詩·魯頌】烝烝皇皇。【傳】烝烝厚也。
【爾雅·釋訓】烝烝作也。【註】物興作之貌。
【爾雅·釋天】冬祭曰烝。【註】進品物也。【書·洛誥】烝祭歲。
【禮·月令】大飮烝。【疏】烝,升也。升此牲體子俎之上。【周語】禘郊之事,則有全烝,王公立飫,則有房烝,親戚宴饗,則有殽烝。
【儀禮·特牲饋食禮】棗烝栗擇。【註】果實之物多皮核,優尊者可烝裹之也。
【揚子·方言】烝,婬也。【左傳·桓十六年】衞宣公烝于夷姜。【註】上淫曰烝。
【韻會】通作蒸。
【五音集韻】支庱切,蒸上聲。氣上遠貌。
【廣韻】【集韻】諸應切,音證。【廣韻】熱也。【正韻】鬱熱。
【集韻】氣之上達也。或作蒸。
叶居切,音姜。【漢校官辭】翼翼皇慈,惠我黎烝,貽我潘君,平兹溧陽。

◎ 徒的意思

【寅集下 • 彳】徒·康熙筆画:10·部外筆画:7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塗。【說文】本作。步行也。【易·賁卦】舍車而徒。
步卒也。【詩·魯頌】公徒三萬。
【爾雅·釋訓】徒輦者也。【疏】會同田獵,人挽輦以徒行也。【詩·小雅】徒御不驚。
【玉篇】衆也。【書·仲虺之誥】實繁有徒。【前漢·東方朔傳】人至察,則無徒。
【廣韻】空也。【爾雅·釋訓】暴虎,徒搏也。【註】空手執也。
【廣雅】徒,袒也。【史記·張儀傳】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
【正韻】但也。【孟子】徒善不足以爲政。
【廣韻】黨也。【張衡·思賦】朋精粹而爲徒。
弟子曰徒。【論語】非吾徒也。【後漢·鄭康成傳】扶風馬融,門徒四百餘人。
【廣韻】徒隷也。【周禮·天官】冢宰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疏】胥有才智爲什長,徒給使役,故一胥十徒。
司徒,官名。【書·舜典】汝作司徒。【周禮·地官·司徒疏】司徒,主衆徒也。
丹徒,縣名。【前漢·地理志】會稽郡有丹徒縣。【註】卽春秋云朱方也。【地志】秦望氣者言其地有王氣,始皇使赭衣徒三千鑿京峴山,以敗其勢,因名丹徒。
罪名。【唐書·法志】用有五,其三曰徒。徒者,奴也。蓋奴辱之,量其罪之輕重,有年數而捨。
申徒,登徒,司徒,複姓。【風俗通】申屠氏,隨音改爲申徒氏,夏有申徒狄。【宋玉·好色賦序】大夫登徒子,侍於楚王。【註】登徒,姓也。【姓譜】舜嘗爲堯司徒,支孫氏焉。
叶唐何切,音駝。【道藏歌】運役自然氣,於是息三徒。一暢萬劫感,慶賀西王那。

◎ 楫的意思

【辰集中 • 木】楫·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唐韻】卽葉切【集韻】【韻會】【正韻】卽涉切,音接。【說文】舟櫂也。【玉篇】行舟具。檝、艥同。【易·繫辭】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書·說命】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
【釋名】楫,捷也。撥水舟行捷疾也。【註】楫,所以櫂舟也。【詩·大雅】淠彼涇舟,烝徒楫之。【揚子·方言】楫謂之橈。或謂之櫂。
林木貌。【呂覽·明理篇】氣若山之楫。
【集韻】籍入切【正韻】秦入切,音輯。義同。
通輯。【前漢·兒寬傳】躬發聖德,統楫羣元。臣瓚曰:楫當作輯。
【集韻】側立切,音戢。聚也。

◎ 之的意思

【子集上 • 丿】之·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总述:诗句烝徒楫之出自《棫朴》。作者是先秦诗人诗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