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不见黄鹤楼

诗句
不见黄鹤楼
拼音
 bú jiàn huáng hè lóu
平仄
仄仄平仄平
韵脚
下平十一尤
上一句
舟行忽千里
下一句
寒沙雪相似

「不见黄鹤楼」出自:《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

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迟迟有情处,却恨江帆驶。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不见黄鹤楼」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

「不见黄鹤楼」辞典释义

◎ 不见的意思

⒈  看不到。

《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
唐 韩愈 《琴操·拘幽操》诗:“朝不日出兮,夜不见月和星。”
茅盾 《色盲》:“李蕙芳 赶快拾起一片碎瓦,正想掷过去,那虾蟆一跳,便不见了。”

⒉  谓不易看到。

《左传·成公十六年》:“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张舜徽 注:“谓防止怨恨不仅在明显之仇恨,尚须图谋不易见之细微怨恨。”

⒊  不看,不读。

《梁书·任昉传》:“昉 坟籍无所不见,家虽贫,聚书至万餘卷。”

⒋  用在“闻”“看”“找”等动词之后,表示行动没有结果。

清 李渔 《奈何天·惊丑》:“脚上那一种,做一头睡,自然闻不见,不消虑他。”
柯岩 《快活的小诗·眼镜惹出了什么事情》:“我的眼镜怎么找不见?”

◎ 黄鹤楼的意思

⒈  故址在今 湖北省 武汉市 蛇山 的 黄鹤矶 头。相传始建于 三国 吴 黄武 二年(公元223年),历代屡毁屡建。解放后建 长江大桥 时已拆除,楼前塔已迁至附近的 高观山。1985年在今址( 蛇山 西端 高观 山西坡)重建落成。古今诗人题咏者甚众,以 唐 崔颢、李白 之作最著名。

《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鄂州》:“城西临 大江,西南角因磯为楼,名 黄鹤楼。”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餘 黄鹤楼。”
唐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 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扬州。”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 费禕 飞升於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絶景。”

总述:诗句不见黄鹤楼出自《出鄂州界怀表臣二首》。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