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梦中不识路

诗句
梦中不识路
拼音
 mèng zhōng bù shí lù
平仄
仄平仄仄仄
韵脚
去声七遇
上一句
明日难重持
下一句
何以慰相思

「梦中不识路」的意思,全诗译文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追忆人生少年离别日,后会有期看得很容易。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世事沧桑你我同衰老,再也不像当初握别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不要推辞小小一杯酒,分手后恐怕更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梦中寻你不知在何方,如何安慰我这相思意。

「梦中不识路」出自:《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1] 。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2] 。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3] 。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4] 。

「梦中不识路」作者: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祖父沈林子在宋为征虏将军。父亲沈璞为淮南太守,元嘉末被诛。沈约年幼孤贫,好学习,博览群书。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封建吕侯。沈约与谢朓、王融同时,是当时文坛上的主要人物。他…

「梦中不识路」辞典释义

◎ 梦中的意思

⒈  睡梦之中。

《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 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
南朝 梁 沉约 《别范安成》诗:“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賸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説着,便把他梦中所闻所见,云端里的情节,详细告诉了那 毕生 一遍。”
陶铸 《一室》诗:“井冈 晓日 延河 月,莫嘆相逢是梦中。”

⒉  比喻懵懂糊涂,受人欺骗。 《三国演义》第七二回:“操 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 跃起拔剑斩之,復上牀睡……惟 修 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⒊  梦泽 之中。

《左传·宣公四年》:“楚 鬭伯比 ……生 子文 焉,使弃诸 梦 中。”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 识的意思

【酉集上 • 言】识·康熙筆画:19·部外筆画:12

〔古文〕【唐韻】賞職切【集韻】【韻會】設職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
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姓。見【姓纂】。
【廣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註】幟,記也。
【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義同。
【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集韻】【類篇】昌志切,音熾。義同。
【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叶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叶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集韻】或書作。

◎ 路的意思

【酉集中 • 足】路·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6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
【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
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門,寢曰路寢,車曰路車。
鼓也。【周禮·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註】路鼓,四面鼓也。
弓也。【史記·孝武紀】路弓乗失。
傾貌。【荀子·富國篇】田疇穢,都邑路。【註】路謂無城郭牆垣也。
與輅同。【禮·月令】乗鸞路。【釋文】路本又作輅。
姓。【急就篇註】路,水名也。
因爲縣,在涿郡,居者氏焉。漢有大夫路溫舒。
【集韻】歷各切,音洛。【前漢·揚雄傳】爾廼虎路三嵏以爲司馬。【註】晉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師古曰:落,纍也。以繩周遶之也。

总述:诗句梦中不识路出自《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作者是南北朝诗人沈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