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朱衣只在殿中间

诗句
朱衣只在殿中间
拼音
 zhū yī zhī zài diàn zhōng jiān
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十五删、去声十六谏
上一句
玉几由来天北极
下一句
孤城此日堪肠断

「朱衣只在殿中间」出自:《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

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欲知趋走伤心地,
正想氛氲满眼香。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
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麒麟不动炉烟上,
孔雀徐开扇影还。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朱衣只在殿中间」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

「朱衣只在殿中间」辞典释义

◎ 朱衣的意思

⒈  大红色的公服。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駵,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
《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十年》:“甲子,宫门未开, 劭 以朱衣加戎服上,乘画轮车,与 萧斌 共载,卫从如常入朝之仪。”
胡三省 注:“朱衣,太子入朝之服。”

⒉  唐 宋 四、五品官员所着的绯服。

唐 杜牧 《新转南曹出守吴兴书此篇以自见志》诗:“捧詔 汀洲 去,全家羽翼飞喜抛新锦帐荣借旧朱衣。”

⒊  穿着朱衣的职官。

《后汉书·蔡邕传》:“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迎气五郊,而车驾稀出。”
李贤 注:“朱衣,谓祭官也。”
宋 徐铉 《送刘山阳》诗:“旧族知名士,朱衣宰 楚 城。”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之六:“东市朱衣多裹血,西臺红泪与招魂。”

⒋  穿朱衣。指入仕、升官。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敏中 始婚也,已朱衣矣。”

⒌  指朱衣使者。参见“朱衣使者”。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赫赫科条,袖里常存惟白简;明明案牘,帘前何处有朱衣。”

◎ 只的意思

【丑集上 • 口】只·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2

【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
【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
【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
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
【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音支。【廣韻】專辭。
【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
【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會》小補非。
【楊氏轉註古音】引《楚辭》大招,白日昭只。只讀作馨,語餘聲。本作,省作只。○按、只二字,諸韻書皆分載,音切各別,只無馨音,楊氏說非。【集韻】亦作。

◎ 在的意思

【丑集中 • 土】在·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
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存也。【論語】父母在。
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
姓。晉汝南太守在育。
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
昨代切,音載。義同。
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从土从才。本作,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舊本泥韻書先才上聲訓居,次轉去聲訓所,不知所卽居,非上聲者訓居,去聲者訓所也。○按在有上去二聲。字書韻書皆然。《禮韻》原許通押,《字彙》分訓,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轉去,亦非。

◎ 殿的意思

【辰集下 • 殳】殿·康熙筆画:13·部外筆画:9

【唐韻】【集韻】【韻會】堂練切【正韻】蕩練切,音電。堂高大者。【初學記】《倉頡篇》殿,大堂也。商周以前,其名不載。按《史記·秦始皇本紀》始作前殿。《漢書》則有甘泉、函德、鳳凰、明光、臯門、麒麟、白虎、金華諸殿。歷代殿名或沿或革,惟魏之太極,自晉以降,正殿皆名之。【摯虞·決疑要註】其制有陛,右墄左平。平以文塼相亞次,墄者爲階級也。九錫之禮,納陛以登,謂受此陛以上殿。顏師古曰:古者屋高嚴。皆名爲殿,不必宮中。【前漢·黃霸傳】令郡國上計吏條對,有舉孝子者先上殿。【註】殿,丞相所坐屋也。今唯天子宸居稱殿。
重殿。謂有前後殿,天子之制也。【前漢·佞幸傳】重殿洞門,皆言其僭。
休息閑宴之殿曰便殿。【師古·漢書註】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處,所以就便安也。
飛行殿,輦名。【王嘉·拾遺記】漢成帝好夕出遊,造飛行殿,方一丈,如今之輦,選羽林士負之以趨,帝於輦上,聞其中若風雷聲,名曰雲雷宮。
殿下,次於陛下之稱。【葉適·石林燕語】制獨天子稱陛下,殿下則諸侯皆得通稱。至唐初制令,惟皇太子皇后,百官上疏稱殿下,至今循用之。
【廣韻】都甸切【集韻】【韻會】【正韻】丁練切,音唸。軍前曰啓,後曰殿。【左傳·襄二十六年】析公奔晉,晉人寘諸戎車之殿,以爲謀主。
軍敗後奔曰殿。【左傳·宣十二年】晉隨季殿其卒而退。
上功曰最,下功曰殿,戰功曰多。見【史記·絳侯世家註】。
【前漢·宣帝紀】丞相御史課殿最之閒。【註】師古曰:殿課居後也,最課居先也。【春秋·繁露】考試之法,九分,三三列之,一爲最,五爲中,九爲殿。
鎭也,定也。【詩·小雅】殿天子之邦。【毛傳】殿,鎭也。正義曰:軍行在後曰殿,取其鎭重之義。【左傳·成二年】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爾雅·釋訓】殿㕧,呻也。【註】呻吟之聲。【詩·小雅】民之方殿屎。【說文】作唸。【集韻】或作〈下心〉、。【說文】本作,擊聲。○按殿擊本作,堂殿本作。今相沿已久,不能復正,附記於此。殿㕧的㕧字原从口从屎作。殿㕧或作殿屎。

◎ 中间的意思

⒈  两者(人或地、时、物)之间;当中。

《礼记·曲礼上》:“离立者不出中间。”
郑玄 注:“离,两也。”
唐 杜牧 《献记启》:“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絶,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
宋 杨万里 《彭少初字序》:“吾友 安福 彭仲庄,少同学且同志,中间合而离,离而合者三十年。”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

⒉  介绍。

《孔子家语·致思》:“由 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王肃 注:“中间谓绍介也。”

⒊  里面。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七:“恍惚中间专志气虚无里面固元精。”
宋 蒋捷 《声声慢·秋声》词:“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三:“现在的新体诗也是诗,只要中间确实含有‘诗的意境’。”

⒋  房屋内居中的房间。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庙屋三间,夫子在西间,东向;颜母在中间,南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宣文阁》:“建 奎章阁 于西宫, 兴圣殿 之西廊,为屋三间,高明敞爽。南间以藏物,中间诸官入直所,北间南向设御座。”

⒌  犹言之间或“在……过程中”。表时态。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俱坐,即唤 香儿 取酒。俄尔中间,擎一大鉢,可受三升已来。”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二折:“説话中间,可早来到门首也。”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饮酒中间, 仲友 晓得他善于词咏。”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要让他们做,在做的中间得到教训,增长才干。”

⒍  指中间派。

周恩来 《关于西安事变的三个电报》三:“大致的情况仍然存在着三个营垒:抗日、降日、中间。”

⒎  间隔。

《战国策·韩策二》:“韩 与 魏,中间不远。”
三国 魏 繁钦 《与魏文帝笺》:“自初呈试,中间二旬。”

总述:诗句朱衣只在殿中间出自《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二首》。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