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行苦俗流归
- 拼音
- xíng kǔ sú liú guī
- 平仄
- 仄仄仄平平
- 韵脚
- 上平五微
- 上一句
- 年深梵语变
- 下一句
- 月上安禅久
「行苦俗流归」出自:《赠海明上人(一作赠朗公)》
来自西天竺,持经奉紫微。年深梵语变,行苦俗流归。
月上安禅久,苔生出院稀。梁间有驯鸽,不去复何依。
月上安禅久,苔生出院稀。梁间有驯鸽,不去复何依。
「行苦俗流归」作者: 北朝乐府
「行苦俗流归」辞典释义
◎ 行苦的意思
⒈ 行事勤苦。
引《吕氏春秋·本味》:“不谋而亲,不约而信,相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
高诱 注:“苦,勤也。”
唐 崔兴宗 《同王右丞送瑗公南归》诗:“行苦神亦秀,泠然谿上松。”⒉ 货物脆薄不牢固。
引《周礼·地官·司市》“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 汉 郑玄 注:“利,利於民,谓物实厚者;害,害於民,谓物行苦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饰行”:“古人谓物脆薄曰行,或曰苦,或曰行苦,或曰行敝,或曰行滥。”◎ 俗流的意思
⒈ 流行的习俗。
引南朝 宋 谢镇之 《与顾道士书》:“但久迷生死,随染俗流,蹔失正路,未悟前觉耳。”
⒉ 庸俗,不高雅。
引《旧唐书·柳玭传》:“崇好慢游,躭嗜麯糵,以衔杯为高致,以勤事为俗流,习之易荒,觉已难悔。”
⒊ 指庸俗之辈。
引唐 韩愈 《荐士》诗:“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慠。”
清 顾炎武 《孙徵君以孟冬葬于夏峰时侨寓太原不获执绋》诗:“俗流騖声华,考实皆凡庸。”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所以所谓‘一般人’,意即‘庸俗之辈’,是说我的作品不过为俗流所赏的庸俗之作。”◎ 归的意思
【辰集下 • 止】归·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4
〔古文〕【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又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隂田。又【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又【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註】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于鄭。【穀梁傳】歸,易辭也。又依歸也。【詩·曹風】于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又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又【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又【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註】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于某。又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于司敗。又【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註】師古曰:自首于天子。又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又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註】謂不合於德義。又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又歸妹,卦名。又三歸,臺名。【史記註】三歸,取三姓女也。又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又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註】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眞,歸煉鼎中,故曰八歸。又【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又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註】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純坤爲首,故名。又【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謂姪之子爲歸孫。又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又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又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爲名也。【廣輿記】今屬荆州府。又姓。又歸邪,星氣名。【前漢·天文志】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邪音虵。又忘歸,矢名,見【公孫子】。又姊歸,鳥名。當歸,藥名。又【集韻】求位切,音匱。同饋。【說文】餉也。亦讀如字。義見上。籀省作㱕。漢作歸。
总述:诗句行苦俗流归出自《赠海明上人(一作赠朗公)》。作者是唐朝诗人耿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