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侍膳曾调鼎
- 拼音
- shì shàn céng diào dǐng
- 平仄
- 仄仄平仄仄
- 韵脚
- 上声二十四迥
- 上一句
- 遂挂两梁冠
- 下一句
- 循陔更握兰
「侍膳曾调鼎」出自:《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
兄弟尽鸳鸾,归心切问安。贪荣五彩服,遂挂两梁冠。
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从今别君后,长忆德星看。
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从今别君后,长忆德星看。
「侍膳曾调鼎」作者: 刘禹锡
「侍膳曾调鼎」辞典释义
◎ 侍膳的意思
⒈ 陪从尊长用膳。
引《旧唐书·肃宗纪》:“俟平寇逆,奉迎鑾舆,从容储闈,侍膳左右。”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
清 朱伯韩 《<北堂侍膳图>记》:“姚湘坡 先生以所绘《北堂侍膳图》示余。”◎ 曾的意思
【辰集上 • 曰】曾·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音層。【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聲。【九經字樣】曾从。,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
又【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又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又【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又【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註】曾臣,猶末臣。【疏】曾祖曾孫者,曾爲重義。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之意耳。又【楚辭·九歌】翾飛兮翠曾。【註】曾,舉也。又與橧同。【禮·禮運】夏則居橧巢。【釋文】橧,本又作曾。又與增同。【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孫奭·音義】曾當讀作增。又姓。【姓氏急就篇】曾氏出於鄫,姒姓,莒滅鄫,子孫在魯者別爲曾氏。【孫奕·示兒編】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無音,止當音增。【韻會】今詳曾字有音者,合從本音。餘無音者從層音,亦通。◎ 调鼎的意思
⒈ 烹调食物。
引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余见宰人叹曰:‘ 伊尹 与 易牙 同知调鼎,而有贤不肖之殊。’”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左传》:‘ 晏子 曰:“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是古人调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八:“《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 吴 人调鼎,率多用此。”⒉ 喻任宰相治理国家。
引语本《韩诗外传》卷七:“伊尹,故 有莘氏 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 汤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元 萨都剌 《题光春卷上有萧滕王三学士赞》诗:“未经调鼎休惆悵,会见留酸到子孙。”
清 张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韵》:“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⒊ 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总述:诗句侍膳曾调鼎出自《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