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三元推废王
- 拼音
- sān yuán tuī fèi wáng
- 平仄
- 平平平仄平
- 韵脚
- 下平七阳、去声二十三漾
- 上一句
- 回灯照小馀
- 下一句
- 九曜入乘除
「三元推废王」出自:《景申秋八首》
咏诗闲处立,忆事夜深行。濩落寻常惯,凄凉别为情。
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啼儿冷秋簟,思妇问寒衣。
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良辰日夜去,渐与壮心违。
嗢嗢檐溜凝,丁丁窗雨繁。枕倾筒簟滑,幔飐案灯翻。
唤魇儿难觉,吟诗婢苦烦。强眠终不著,闲卧暗消魂。
瓶泻高檐雨,窗来激箭风。病憎灯火暗,寒觉薄帏空。
婢报樵苏竭,妻愁院落通。老夫慵计数,教想蔡城东。
风头难著枕,病眼厌看书。无酒销长夜,回灯照小馀。
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廊庙应多算,参差斡太虚。
经雨篱落坏,入秋田地荒。竹垂哀折节,莲败惜空房。
小片慈菇白,低丛柚子黄。眼前撩乱辈,无不是同乡。
雨柳枝枝弱,风光片片斜。蜻蜓怜晓露,蛱蝶恋秋花。
饥啅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病苦十年后,连阴十日馀。人方教作鼠,天岂遣为鱼。
鲛绽酆城剑,虫凋鬼火书。出闻泥泞尽,何地不摧车。
「三元推废王」作者: 元稹
「三元推废王」辞典释义
◎ 三元的意思
⒈ 农历正月初一。是日为年、月、日之始,故谓之三元。
引南朝 齐 王俭 《谅闇亲奉烝尝议》:“公卿大夫,则负扆亲临。三元告始,则朝会万国。”
南朝 梁 宗懍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唐 潘孟阳 《元日和布泽》诗:“流辉霑万物,布泽在三元。”
清 钱谦益 《元日杂题长句》诗之一:“青阳玉律应三元,是日朝正会禁门。”⒉ 旧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
引唐 卢拱 《中元日观法事》诗:“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本朝 太宗 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 乾元门,中元、下元御 东华门 后罢中元、下元二节。”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天地水三官》:“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 元魏 始。”⒊ 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
引《云笈七籤》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也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明 归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
清 金埴 《下不带编》卷五:“世人敬奉三元者徧天下,顾不晓三元所自。按《单志》:唐 贞观 中,有 陈子春 者居于 单,寻真採药,拯物济人。游 东海 之滨,龙神妻以三女,各产一子。及长,皆入山学道。道成,证位三元,为天、地、水三官。”⒋ 道教谓玉清天有 三元宫,为 元始天尊 居处。
引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五明教已设,三元法復开。”
倪璠 注:“陶弘景 《真灵位业图》有玉清 三元宫,元始天尊 为主。”⒌ 借指道观。
⒍ 指天、地、人。
引唐 王昌龄 《夏月花蕚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 尧 心万国同。”
⒎ 指日、月、星。
引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一:“天纲运转三元浄,地脉通来万物生。”
《黄庭内景经·上睹》:“上覩三元如连珠,落落明景照九隅。”
梁丘子 注:“三元,谓三光之元,曰日、月、星也。”⒏ 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为一周始,故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
引《旧唐书·傅仁均传》:“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积岁, 武德 元年戊寅为上元之首,则合璧连珠,悬令於今日。”
唐 元稹 《景申秋》诗之五:“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⒐ 科举时代称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第一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引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解试、省试并为魁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京 ﹞不上二十岁,连中了三元。”
《明史·选举二》:“三试第一,士人艷称为三元。”◎ 推的意思
【卯集中 • 手】推·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唐韻】他回切【集韻】【韻會】【正韻】通回切,退平聲。【說文】排也。【增韻】盪也,擠也。一曰進之也。【禮·月令】孟春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左傳·襄十四年】或輓之,或推之。【註】前牽爲輓,後送爲推。
又移也。【詩·大雅】旱旣太甚,則不可推。【疏】不可令之移去矣。推是遠離之辭。又讓所有以予人也。【史記·淮隂侯傳】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後漢·光武紀】推赤心置人腹中。又卻也,諉也。又【唐韻】昌錐切【集韻】【韻會】川錐切,音䜅。順遷也。【易·繫辭】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又【增韻】擇也,獎也,奉也。亦進之也。【書·周官】推賢讓能,庶官乃和。【禮·儒行】上弗援,下弗推。【註】推猶進也。【疏】不爲民下所薦舉也。【前漢·韓信傳】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爲吏。【註】無善行可推舉選擇也。又尋繹也。【前漢·劉向傳贊】有意其推本之也。【註】言其究極根本,深有意也。一曰窮詰也。【史記·酷吏傳】天水駱璧推減。【註】推,直追反,謂推繫之以成獄也。減一作成。◎ 废的意思
【寅集下 • 广】废·康熙筆画:15·部外筆画:12
【唐韻】方肺切【集韻】【韻會】放吠切,音癈。【說文】屋頓也。
又【爾雅·釋詁】止也。【註】止住也。【禮·曲禮】凡祭有其廢之,莫敢舉也。有其舉之,莫敢廢也。又【爾雅·釋詁】廢,舍也。【註】舍,放置。【周禮·天官·大宰】八柄,七曰廢,以馭其罪。【註】廢,猶放也。【又】八則,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又【爾雅·釋詁】大也。【詩·小雅】廢爲殘賦。【傳】廢,忲也。【釋文】一本作廢。大也。又墮也。【左傳·定三年】邾子自投於牀,廢於爐炭。【註】廢,墮也。又【轉註古音】音發。【前漢·郊祀歌】西顥沆碭。秋氣肅殺。含秀垂穎,續舊不廢。又與癈通。【左傳·昭十四年】司徒老祁慮癸僞癈疾。又與撥通。【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撥爾而怒。【註】故書撥作廢。鄭司農云:廢讀爲撥。◎ 王的意思
【午集上 • 玉】王·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0
【廣韻】【集韻】【韻會】雨方切,音徨。【廣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韻】主也,天下歸往謂之王。【易·坤卦】或從王事。
又【隨卦】王用享于西山。【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小雅】宜君宜王。【註】君,諸侯也。王,天子也。◎按秦漢以下,凡諸侯皆稱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又諸侯世見曰王。【詩·商頌】莫敢不來王。【箋】世見曰王。又凡尊稱亦曰王。【爾雅·釋親】父之考爲王父,父之妣爲王母。又法王,象王,皆佛號。【華嚴偈】象王行處落花紅。【岑參詩】况値廬山遠,抽簪禮法王。【註】法王,佛尊號也。又姓。又【諡法】仁義所往曰王。又王屋,山名。【書·禹貢】至于王屋。【疏】正義曰:王屋在河東垣縣東北。又弓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又王連,遠志也。見【博雅】夫王,芏草也。見【爾雅·釋草疏】。又王鴡,鳥名。【爾雅·釋鳥】鴡鳩,王鴡。【註】鵰類,今江東呼之爲鶚。又王鮪,魚名。【周禮·天官·人】春獻王鮪。【註】王鮪,鮪之大者。又蛇名。【爾雅·釋魚】蟒,王蛇。【註】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又蟲名。【爾雅·釋蟲】王蛈蜴。註:卽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蓋。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虎,王蝟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于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韻】凡有天下者,人稱之曰王,則平聲。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詩·大雅】王此大邦。【箋】王,君也。【釋文】王,于况反。【前漢·高帝紀】項羽背約而王君王於南鄭。【師古註】上王字,于放反。又【廣韻】盛也。【莊子·養生主】神雖王,不善也。【註】謂心神長王。【釋文】王,于况反。又音往。【詩·大雅】昊天曰明,及爾出王。【傳】王,往也。【朱註】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註詳部首。
总述:诗句三元推废王出自《景申秋八首》。作者是唐朝诗人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