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句
- 布泽在三元
- 拼音
- bù zé zài sān yuán
- 平仄
- 仄仄仄平平
- 韵脚
- 上平十三元
- 上一句
- 流辉沾万物
- 下一句
- 北阙祥云迥
「布泽在三元」出自:《元日和布泽》
北阙祥云迥,东方嘉气繁。青阳初应律,苍玉正临轩。
恩洽因时令,风和比化原。自惭同草木,无以答乾坤。
「布泽在三元」作者: 北朝乐府
「布泽在三元」辞典释义
◎ 布的意思
【寅集中 • 巾】布·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2
〔古文〕㱛【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故切,音抪。【說文】布枲,織也。【廣韻】布,帛也。【小爾雅】麻紵葛曰布。【釋名】布,布也。布列衆縷爲經,以緯橫成之也。
又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布其法度,使民盡用之也。【易·說卦】坤爲布。【詩·衞風】抱布貿絲。【傳】布,幣也。【疏】此布幣謂絲麻布帛之布。幣者,布帛之名。【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布之衣。又泉也。【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註】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前漢·食貨志】布貨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註】師古曰:布亦錢耳。謂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又【廣雅】布,施也。【莊子·列禦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又【玉篇】列也。【書·康王之誥】諸侯入應門右,皆布乗黃朱。【傳】皆四黃馬朱鬣,以爲庭實。【左傳·昭十六年】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註】布,也。又【廣雅】布,散也。【左傳·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罷。【註】布路,分散。又【爾雅·釋天】祭星曰布。【註】布,散祭於地。又【廣雅】布,班也。又草名。【爾雅·釋草】布似布,帛似帛,華山有之。【註】草葉中有象布帛者,因名。又藥名。【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綸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又金布,書名。【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註】師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篇名。又懸泉激流曰瀑布。【孫綽·天台賦】瀑布飛泉以界道。又露布。【續博物志】露布,捷書別名,以帛書揭之於竿,欲天下知聞也。又姓。【晉書·陶侃傳】江夏布興。又複姓。【史記·趙世家】姑布子卿。【註】司馬彪曰:姑布,姓。又與尃通。【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專結縷。【註】徐廣曰:尃,古布字。【漢書】作布。◎ 泽的意思
【巳集上 • 水】泽·康熙筆画:17·部外筆画:13
〔古文〕㚖【唐韻】丈伯切【集韻】【韻會】【正韻】直格切,音宅。【周語】澤,水之鐘也。【風俗通·山澤篇】水草交厝,名之爲澤。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
又光潤也。【禮·少儀】澤劒首。又雨澤。【易·夬卦】澤上于天。又德澤。【書·畢命】澤潤生民。又洗濯曰澤。【禮·曲禮】共飯不澤手。【疏】以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捼莎也。又褻衣曰澤。【詩·秦風】與子同澤。【箋】袴也。又香澤。【梁文帝樂府】八月香油好煎澤。又澤宮。【禮·射儀】必先習射于澤。澤者,所以擇士也。又州名。【韻會】秦上黨郡,隋爲澤州。又【集韻】【正韻】施隻切,音適。與釋同。【詩·周頌】其耕澤澤。【疏】釋釋然土皆解散也。又【集韻】【韻會】【正韻】達各切,音鐸。格澤,星名,音鶴鐸。【史記·天官書】格澤,星如炎火之狀。又【集韻】夷益切,音繹。與醳同。【禮·郊特牲】舊澤之酒。【註】澤,讀爲醳。◎ 在的意思
【丑集中 • 土】在·康熙筆画:6·部外筆画:3
【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
又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又存也。【論語】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又姓。晉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又昨代切,音載。義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爲理。从土从才。本作,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舊本泥韻書先才上聲訓居,次轉去聲訓所,不知所卽居,非上聲者訓居,去聲者訓所也。○按在有上去二聲。字書韻書皆然。《禮韻》原許通押,《字彙》分訓,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轉去,亦非。◎ 三元的意思
⒈ 农历正月初一。是日为年、月、日之始,故谓之三元。
引南朝 齐 王俭 《谅闇亲奉烝尝议》:“公卿大夫,则负扆亲临。三元告始,则朝会万国。”
南朝 梁 宗懍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
唐 潘孟阳 《元日和布泽》诗:“流辉霑万物,布泽在三元。”
清 钱谦益 《元日杂题长句》诗之一:“青阳玉律应三元,是日朝正会禁门。”⒉ 旧称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日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
引唐 卢拱 《中元日观法事》诗:“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本朝 太宗 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 乾元门,中元、下元御 东华门 后罢中元、下元二节。”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天地水三官》:“其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日,则自 元魏 始。”⒊ 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
引《云笈七籤》卷五六:“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
也称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三神。 明 归有光 《汝州新造三官庙记》:“按三官者,出于道家。其説以天、地、水府为三元,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称焉。”
清 金埴 《下不带编》卷五:“世人敬奉三元者徧天下,顾不晓三元所自。按《单志》:唐 贞观 中,有 陈子春 者居于 单,寻真採药,拯物济人。游 东海 之滨,龙神妻以三女,各产一子。及长,皆入山学道。道成,证位三元,为天、地、水三官。”⒋ 道教谓玉清天有 三元宫,为 元始天尊 居处。
引北周 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五明教已设,三元法復开。”
倪璠 注:“陶弘景 《真灵位业图》有玉清 三元宫,元始天尊 为主。”⒌ 借指道观。
⒍ 指天、地、人。
引唐 王昌龄 《夏月花蕚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 尧 心万国同。”
⒎ 指日、月、星。
引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一:“天纲运转三元浄,地脉通来万物生。”
《黄庭内景经·上睹》:“上覩三元如连珠,落落明景照九隅。”
梁丘子 注:“三元,谓三光之元,曰日、月、星也。”⒏ 术数家以六十甲子配九宫,一百八十年为一周始,故第一甲子为上元,第二甲子为中元,第三甲子为下元,合称“三元”。
引《旧唐书·傅仁均传》:“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积岁, 武德 元年戊寅为上元之首,则合璧连珠,悬令於今日。”
唐 元稹 《景申秋》诗之五:“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⒐ 科举时代称解试(后称乡试)、省试(后称会试)、殿试(后称廷试)第一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引宋 赵昇 《朝野类要·举业》:“解试、省试并为魁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京 ﹞不上二十岁,连中了三元。”
《明史·选举二》:“三试第一,士人艷称为三元。”
总述:诗句布泽在三元出自《元日和布泽》。作者是唐朝诗人潘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