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曾不事农桑

诗句
曾不事农桑
拼音
 céng bù shì nóng sāng
平仄
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下平七阳
上一句
今我何功德
下一句
吏禄三百石

「曾不事农桑」的意思,全诗译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但:只。惜:盼望。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曾不事农桑」出自:《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曾不事农桑」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

「曾不事农桑」辞典释义

◎ 曾的意思

【辰集上 • 曰】曾·康熙筆画:12·部外筆画:8

【唐韻】昨稜切【集韻】【韻會】徂稜切,音層。【說文】詞之舒也。从八从曰聲。【九經字樣】曾从。,古文窻字。下从曰,上从八,象氣之分散也。經典相承,隷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爲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
【廣韻】經也。【增韻】嘗也。【韻會】乃也,則也。
與層通。【後漢·張衡傳】登閬風之曾城兮。【文選】作層城。
【廣韻】作滕切【集韻】【韻會】咨騰切,音增。【書·武成】惟有道曾孫周王發。【爾雅·釋親】王父之考爲曾祖,孫之子爲曾孫。【註】曾,猶重也。
【左傳·襄十八年】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註】曾臣,猶末臣。【疏】曾祖曾孫者,曾爲重義。諸侯之於天子,無所可重。曾臣猶末臣,謙之意耳。
【楚辭·九歌】翾飛兮翠曾。【註】曾,舉也。
與橧同。【禮·禮運】夏則居橧巢。【釋文】橧,本又作曾。
與增同。【孟子】曾益其所不能。【孫奭·音義】曾當讀作增。
姓。【姓氏急就篇】曾氏出於鄫,姒姓,莒滅鄫,子孫在魯者別爲曾氏。【孫奕·示兒編】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然經史無音,止當音增。【韻會】今詳曾字有音者,合從本音。餘無音者從層音,亦通。

◎ 不的意思

【子集上 • 一】不·康熙筆画:4·部外筆画:3

〔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 事的意思

【子集上 • 亅】事·康熙筆画:8·部外筆画:7

〔古文〕叓【唐韻】鉏吏切【集韻】【韻會】仕吏切,音示。大曰政,小曰事。【廣韻】使也,立也,由也。【釋名】事,偉也。偉立也。凡所立之功也。【書·大禹謨】六府三事允治。
【詩·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註】三公也。
【詩·大雅】三事就緒。【註】三農之事也。
奉也。【禮·曲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
營也,治也。【史記·曹參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
【廣韻】【類篇】側吏切。事刃,與倳剚同。別見人部倳字註。
【韻補】叶逝支切,音時。【蔡邕詞】帝曰休哉,命公三事。乃耀柔嘉,是式百司。
叶詩紙切,音始。【詩·召南】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叶沚。
叶疎語切,書上聲。【韓非子·揚權篇】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
叶常御切,音樹。【易林】雖慍不去,復職內事。

◎ 农桑的意思

⒈  亦作“农桒”。

⒉  农耕与蚕桑。

《汉书·景帝纪》:“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唐 白居易 《观刈麦》诗:“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餘粮。”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均徵徭,劝农桑,贫不给者,发仓賑之。”
清 蒋纲 《春蚕词》诗:“艰难衣食在农桑,年年拜祭 马头孃。”

⒊  指农作物和桑树。

《隶释·汉西岳华山庙碑》:“触石兴云,雨我农桒。”

总述:诗句曾不事农桑出自《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