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高明曜云门

诗句
高明曜云门
拼音
 gāo míng yào yún mén
平仄
平平仄平平
韵脚
上平十三元
上一句
赫赫炎天路
下一句
远景灼寒素

「高明曜云门」出自:《杂诗(岩岩钟山首)》

【杂诗】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

「高明曜云门」作者:

孔融(153~208)中国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第二十世孙。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28岁时辟为司徒尉。灵帝时举为侍御史,董卓专权时转为北海相,故世称孔北海。曹操迎献帝入都许昌时,为将作大匠,迁少府,故又世称孔少府。为人恃才负…

「高明曜云门」辞典释义

◎ 高明的意思

⒈  指天;上天。

《书·洪范》:“沉潜刚克,高明柔克。”
孔 传:“高明谓天。”
《史记·秦始皇本纪》:“羣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
《文选·谢庄<月赋>》:“臣闻沉潜既义,高明既经。”
吕延济 注:“沉潜,地,故称义;高明,天,故称经。”

⒉  指日月。

《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李善 注:“高明,谓日月也。”
宋 范仲淹 《天道益谦赋》:“然则高明之运也,善行无迹;盛衰之应也,惟变是适。”
宋 曾巩 《应举启》:“遇高明之见照,殆否结之将通。”

⒊  高而明亮;高爽敞亮。

《尸子》卷上:“天高明,然后能烛临万物。”
南朝 齐 谢朓 《歌黄帝》:“稟火自高明,毓金挺刚克。”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广榭崇臺,时令著高明之宅。”
宋 苏轼 《滕县公堂记》:“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高明硕大。”

⒋  指楼观。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毋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
郑玄 注:“高明,谓楼观也。”
唐 李白 《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臺榭,居高明。”

⒌  指显贵者。

《书·洪范》:“无虐煢独,而畏高明。”
孔 传:“单独者不侵虐之,宠贵者不枉法畏之。”
孔颖达 疏:“高明,谓贵宠之人。”
《文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刘良 注:“高明富贵之家,鬼神窥望其室,将害其满盈之志矣。”
《隋书·裴肃传》:“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⒍  指显贵。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忠 愈恨 燮,然惮其高明,不敢害,出为 汉阳 太守。”
宋 叶适 《祭陈同甫文》:“畏子高明,痛子憔悴。”
清 曾国藩 《原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

⒎  崇高明睿,聪明智慧。

《礼记·中庸》:“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东观汉记·孝崇匽皇后传》:“博园匽贵人 履高明之懿德,资淑美之嘉令。”
宋 陈亮 《与章德茂侍郎书》之一:“侍郎开豁亮直,足以起士气;高明宏远,足以壮天朝。”
清 龚自珍 《抱小》:“若夫天命之奥,大道之任,穷理尽性之谋,高明广大之用,不曰不可得闻,则曰俟异日。”

⒏  指崇高明睿的人。

《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
韦昭 注:“高明昭显,谓明德之臣。”
《云笈七籤》卷九:“抑絶高明,嫉害胜己。”
续范亭 《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想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也愿意在此佳节,聊进一解,质之高明,并作为我国革命之借镜。”

⒐  谓见解或技术高超。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你这等一位高明人,难道连那‘瑶草无尘根’的这句话也不晓得?”
胡适 《吴敬梓传》:“《儒林外史》这部书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刘半农 《<扬鞭集>自序》:“而这两位先生的学问技术,却不妨一样的高明,一样的可敬。”

⒑  对人的敬词。

《汉书·萧望之传》:“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効,以辅高明。”
唐 韩愈 《答渝州李使君书》:“今既无由缘进言,言之恐益累高明。”
宋 王安石 《谢许发运启》:“近持悃愊,进叩高明,荷温教之见存,假善舟而使济。”
《老残游记》第一回:“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恐怕只会送死,不会成事罢。高明以为何如?”

⒒  谓性格高亢爽朗。

《后汉书·王龚传》:“蕃 性气高明,初到, 龚 不即召见之,乃留记谢病去。”

◎ 曜的意思

【辰集上 • 日】曜·康熙筆画:18·部外筆画:14

〔古文〕【廣韻】弋照切【集韻】【韻會】【正韻】弋笑切,音燿。日光也。【釋名】光明照耀也。【詩·檜風】日出有曜。【前漢·韋成傳】光曜晻而不宣。【玉篇】亦作燿。

◎ 云门的意思

⒈  周 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 黄帝 时所作。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郑玄 注:“此 周 所存六代之乐, 黄帝 曰《云门》、《大卷》。 黄帝 能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
《旧唐书·音乐志一》:“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 殷 之《大濩》, 周 之《大武》,是古之武舞。”
章炳麟 《訄书·辨乐》:“古之作乐,各用其宫。”
自注:“如《大司乐》:舞《云门》,则圜钟为宫。”

⒉  高耸的大门。多比喻富贵之家。

《古文苑·孔融<杂诗>之一》:“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章樵 注:“云门谓门第穹崇,上侵云汉。”
唐 李华 《含元殿赋》:“玉宇璇阶,云门露闕。”
宋 桑世昌 《兰亭博议·御札一轴三纸藏右司黄荦家》:“珍藏既出于云门,传刻仅留于朔塞。”

⒊  汉 云阳县 的城门。

《文选·班彪<北征赋>》:“歷 云 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
李善 注:“云阳,古县,在 池阳 西北,属 右扶风。云门,即 云阳县 门也。 《汉书》:左冯翊 有 云阳县。”

⒋  山门。借指寺庙。

唐 杜甫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诗:“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
唐 陆龟蒙 《新秋月夕客有自远相寻者》诗之一:“云门老僧定未起白阁道士遥相迎。”
唐 尚颜 《寄荆门郑準》诗:“不许姓名留月观终携瓶锡去云门。”

⒌  急流的出口。因水气状如云雾,故称。

《文选·左思<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张铣 注:“言水自渠而灌田,故指渠口为云门,犹云来则雨至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⒍  蜀 的代称。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烟沉冰井,雨歇 云门。”
倪璠 注:“此以《蜀都赋》有云门,故以 云门 指 蜀。”
唐 崔涂 《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诗:“云门 一万里,应笑又担簦。”

⒎  指谷口。

晋 惠远 《庐山东林杂诗》:“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闢。”
唐 马戴 《早发故山作》诗:“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

⒏  山名。在 浙江 绍兴 南。亦名 东山。山有 云门寺。南朝 梁 处士 何胤 曾居于此。

《梁书·文学传下·王籍》:“﹝ 王籍 ﹞除轻车 湘东王 諮议参军,随府 会稽。郡境有 云门、天柱山,籍 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宋 方岳 《水调歌头·寿赵文昌》词:“胸有 云门 禹穴,笔有禊亭 晋 帖,风露洗脾肝。秋入 紫宸殿,磨玉写琅玕。”

⒐  山名。在 山东省 青州市 南。一名 云峰山。

清 周亮工 《云门送胡元润还白下》诗:“屴崱君能到, 云门 得暂停。”

⒑  山名。在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连 乐昌县 界。山有 云门寺。五代 文偃禅师 居此。参见“云门宗”。

⒒  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参见“云门宗”。

宋 陈师道 《请兴化禅师疏》:“某公尊者承佛受记为世导师,绍云门之正宗,分慧林之半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至云门之訶佛,则非特破相,而亦破名。”

⒓  人体穴位名。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

《素问·水热穴论》:“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
王冰 注:“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

总述:诗句高明曜云门出自《杂诗(岩岩钟山首)》。作者是魏晋诗人孔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