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

终携瓶锡去云门

诗句
终携瓶锡去云门
拼音
 zhōng xié píng xī qù yún mén
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
上平十三元
上一句
不许姓名留月观
下一句
窗间挂烛通宵在

「终携瓶锡去云门」出自:《寄荆门郑准》

传衣传钵理难论,绮靡销磨二雅尊。不许姓名留月观,
终携瓶锡去云门。窗间挂烛通宵在,竹上题诗隔岁存。
珍重荆门郑从事,十年同受景升恩。

「终携瓶锡去云门」作者: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

「终携瓶锡去云门」辞典释义

◎ 终的意思

【未集中 • 糸】终·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5

〔古文〕夊【廣韻】職戎切【集韻】【韻會】之戎切,音螽。【說文】絿絲也。
【玉篇】極也,窮也。【集韻】一曰盡也。【易·繫辭】《易》之爲書也,原始要終。【書·仲虺之誥】愼厥終,惟其始。【詩·大雅】高朗令終。
【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歸餘于終。【疏】歸其餘,分置于終末。言於終末乃置閏也。
【左傳·襄九年】十二年矣,是謂一終,一星終也。
【爾雅·釋天】月在壬曰終。
【前漢·法志】地方一里爲井,井十爲通,通十爲成,成方十里,成十爲終。
姓。【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終葵氏。【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終黎氏。【前漢·終軍傳】終軍,字子雲,濟南人也。
【韻補】叶諸仍切。【周易·坤·文言】以終叶成。
【韻補】叶諸良切。【陳琳·迷迭香賦】竭歡慶於夙夜兮,雖幽翳而彌彰。事罔隆而不殺兮,亦無始而不終。

◎ 携的意思

【卯集中 • 手】携·康熙筆画:14·部外筆画:10

俗攜字。

◎ 瓶的意思

【午集上 • 瓦】瓶·康熙筆画:11·部外筆画:6

【正字通】俗甁字。

◎ 锡的意思

【戌集上 • 金】锡·康熙筆画:16·部外筆画:8

〔古文〕㒪【唐韻】先擊切【集韻】【韻會】先的切,音裼。【說文】銀鉛之閒。从金易聲。【徐曰】銀色而鉛質也。【詩·衞風】如金如錫。【傳】金錫鍊而精。【爾雅·釋器】錫謂之鈏。【疏】錫,金白鑞也。一名鈏。
【博雅】赤銅謂之錫。
【爾雅·釋詁】賜也。【易·師卦】王三錫命。【書·堯典】師錫帝曰。【傳】錫,與也。【左傳·莊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註】錫,賜也。【禮·緯文】九錫,一曰輿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器、四曰朱戸、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弓矢、八曰鈇鉞、九曰秬鬯。
粉錫,胡粉也。
姓。【吳志】漢末有錫光。
地名。【左傳·文十一年】楚伐麇,至於錫穴。【前漢·功臣表】無錫侯多軍。
【集韻】斯義切,音瀃。予也。本作賜。
【五音集韻】思積切,音昔。細布也。【禮·雜記】加灰錫也。【註】取緦以爲布,又加灰治之,則曰錫,言錫然滑易也。【儀禮·大射儀】冪用錫若絺。【註】錫,細布也。【疏】謂之錫者,治其布,使之滑易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被阿錫。【註】錫,布也。
【集韻】他歷切,音逖。髲也。
大計切,音弟。義同。

◎ 去的意思

【子集下 • 厶】去·康熙筆画:5·部外筆画:3

【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
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
【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
【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鳥鼠攸去,君子攸芋。【左傳·僖十五年】秦伯伐晉。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 云门的意思

⒈  周 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 黄帝 时所作。

《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郑玄 注:“此 周 所存六代之乐, 黄帝 曰《云门》、《大卷》。 黄帝 能成名万物,以明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
《旧唐书·音乐志一》:“按古六代舞,有《云门》、《大咸》、《大夏》、《大韶》,是古之文舞; 殷 之《大濩》, 周 之《大武》,是古之武舞。”
章炳麟 《訄书·辨乐》:“古之作乐,各用其宫。”
自注:“如《大司乐》:舞《云门》,则圜钟为宫。”

⒉  高耸的大门。多比喻富贵之家。

《古文苑·孔融<杂诗>之一》:“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章樵 注:“云门谓门第穹崇,上侵云汉。”
唐 李华 《含元殿赋》:“玉宇璇阶,云门露闕。”
宋 桑世昌 《兰亭博议·御札一轴三纸藏右司黄荦家》:“珍藏既出于云门,传刻仅留于朔塞。”

⒊  汉 云阳县 的城门。

《文选·班彪<北征赋>》:“歷 云 门而反顾,望通天之崇崇。”
李善 注:“云阳,古县,在 池阳 西北,属 右扶风。云门,即 云阳县 门也。 《汉书》:左冯翊 有 云阳县。”

⒋  山门。借指寺庙。

唐 杜甫 《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诗:“云门青寂寂此别惜相从。”
唐 陆龟蒙 《新秋月夕客有自远相寻者》诗之一:“云门老僧定未起白阁道士遥相迎。”
唐 尚颜 《寄荆门郑準》诗:“不许姓名留月观终携瓶锡去云门。”

⒌  急流的出口。因水气状如云雾,故称。

《文选·左思<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张铣 注:“言水自渠而灌田,故指渠口为云门,犹云来则雨至也。”
唐 杜甫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六:“风磴吹阴雪云门吼瀑泉。”

⒍  蜀 的代称。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烟沉冰井,雨歇 云门。”
倪璠 注:“此以《蜀都赋》有云门,故以 云门 指 蜀。”
唐 崔涂 《入蜀赴举秋夜与先生话别》诗:“云门 一万里,应笑又担簦。”

⒎  指谷口。

晋 惠远 《庐山东林杂诗》:“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闢。”
唐 马戴 《早发故山作》诗:“云门夹峭石石路荫长松。”

⒏  山名。在 浙江 绍兴 南。亦名 东山。山有 云门寺。南朝 梁 处士 何胤 曾居于此。

《梁书·文学传下·王籍》:“﹝ 王籍 ﹞除轻车 湘东王 諮议参军,随府 会稽。郡境有 云门、天柱山,籍 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宋 方岳 《水调歌头·寿赵文昌》词:“胸有 云门 禹穴,笔有禊亭 晋 帖,风露洗脾肝。秋入 紫宸殿,磨玉写琅玕。”

⒐  山名。在 山东省 青州市 南。一名 云峰山。

清 周亮工 《云门送胡元润还白下》诗:“屴崱君能到, 云门 得暂停。”

⒑  山名。在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连 乐昌县 界。山有 云门寺。五代 文偃禅师 居此。参见“云门宗”。

⒒  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参见“云门宗”。

宋 陈师道 《请兴化禅师疏》:“某公尊者承佛受记为世导师,绍云门之正宗,分慧林之半座。”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至云门之訶佛,则非特破相,而亦破名。”

⒓  人体穴位名。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

《素问·水热穴论》:“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写四支之热也。”
王冰 注:“云门在巨骨下,胸中行两傍。”

总述:诗句终携瓶锡去云门出自《寄荆门郑准》。作者是唐朝诗人尚颜。

(0)